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其他植物相關議題」標籤的文章

國內進口塊根市場的「新M型化」

已經好一陣子沒出門捻花惹草,上週末一時興起走了一趟正在台北華山特區舉辦的「植方市集」。坦白說,這是在「水美園」之後,個人第二次參觀付費入場的植物展售活動,而這次活動給我的印象就是縮小版的「水美園」。兩者展出的內容方向大致相同,除了觀葉植物、多肉塊根,也看到以植物為主題的相關藝品創作、盆器、燈具,還有爬蟲動物展售。與「水美園」的差別只是參展的攤位數和攤位面積縮小了。也許是這般先入為主的印象和主觀比較,台幣180元的入場門票似乎有點貴。當然,這單純是購票者觀點,畢竟不同的展場所需負擔的場租成本並不一樣。 「植方市集」反映國內植物市場現象 雖然把「植方市集」講成是「水美園」的縮小版,但「小而美」也著實讓我感到驚艷。由於自己也蠻久沒有出來走動,很快地逛完展場內多肉塊根相關的攤位後。便自顧與現場熟識的賣家朋友們聊天,交換訊息。偷偷地報個料,如果植友也和我一樣對價格較親民的原產簇生福貴樹還在癡癡地流口水期盼,就耐心再等兩個月吧,說不定會有一拖拉庫出現在時辰店被你堵到喔。 雖然把「植方市集」講成是「水美園」的縮小版,但「小而美」也著實讓我感到驚艷。由於自己也蠻久沒有出來走動,很快地逛完展場內多肉塊根相關的攤位後。便自顧與現場熟識的賣家朋友們聊天,交換訊息。偷偷地報個料,如果植友也和我一樣對價格較親民的原產簇生福貴樹還在癡癡地流口水期盼,就耐心再等兩個月吧,說不定會有一拖拉庫出現在時辰店被你堵到喔。 首先,雖然展售還是以觀葉和多肉塊根兩大類為主,但許多國內主要的觀葉、鹿角厥大咖業者於活動期間正巧出國辦貨,很多未能參加。從塊根玩家的觀點來看,這反而讓展出的兩大類植物比重出現意外地平衡。即使展售多肉塊根的攤位不算多,但展場內不論走到哪個區域都有得逛。 其次,由於整個進口塊根市場正值重整之際,過去一兩年出現的新興小賣家不是正準備退出市場就是無力負擔參展成本,以至於展場內多肉塊根植物還是以大咖業者撐場為主,只是攤位都不算大。此外,可能是因為近來繼象牙宮、葡萄甕之後,國內大型進口植物批發商暫時沒有大量進貨、倒貨入市,之前不同植物賣家都同時販售相同品種和類似品相植株的現象並未出現,這讓此次在「植方市集」展售的多肉塊根植物種類變得更豐富多元,漆樹、福貴樹、橄欖科、球莖、龍舌蘭、葡萄、大戟、沙漠玫瑰、棒錘樹、西番蓮等,在展場內都能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展售的進口塊根平均價格持續探底。國內進口多肉...

誰是「傳奇」?

近日,一位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歐洲人,名叫Nero Baobab Spanning,受國內知名塊根時辰店之邀來台,而臉書發文中的一句「Welcome the Legend」,吸引了我的眼球。到底這位Nero是誰?為何會受到如此高規格的接待? 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界真正的傳奇 Olaf Pronk 較資深的多肉玩家和賣家應該都知道,早些年在非洲馬達加斯加經營溫室農場最著名的,莫過於這位同樣來自歐洲的已故Olaf Pronk。他經常在國際社群及論壇上分享並發表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所發現的新物種以及相關圖片。而我個人也是在2016年嘗試發給他網路留言後,某天在開車路上意外接到一通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國際電話,開啟了跟他的對話。 我所有對於象足漆樹在自然生態及栽種上的瞭解,幾乎都來自他的轉述。他也是目前為止我所遇過唯一一位拒絕象足漆樹現採現賣的馬達加斯加在地植物賣家。在他的農場裡,所有野採回來的象足漆樹都必須先在溫室內盆植屆滿一年才會拿來販售,因為只有在當地先盆植發根的植株,出口後才容易存活。有幾次我求婆婆拜奶奶想請他賣我盆植未滿一年的植株,他堅持不肯,非得要等他盆植滿一年才行。目前我手上現存較大型的象足漆樹,幾乎都是從他手中購得或是轉手取得。而這位國際知名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界的傳奇,不幸於2017年底突然因病去世,為世上無數多肉植物愛好者留下無限遺憾。而他跟我相約一同搭乘直升機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探訪象足漆樹原生地的計畫,以及收了款卻尚未交寄給我價值兩萬美元的植株,也不了了之。 為什麼我要提到Olaf? 不僅是因為在我心裡,Olaf才是真正的馬達加斯加「傳奇」,另一個原因是這次高調來台的Nero Baobab Spinning據說當年也在Olaf的農場裡工作,在Olaf離世後才自立門戶。 馬達加斯加最大植物出口商,生活猶勝土豪 對於名列全球前十大最貧窮國家的馬達加斯加來說,島上的天然野生物種如果得以採集並出口販售,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黃金一般,可以累積大量財富。Nero就是在接手Olaf的資源和經驗後,在當地迅速崛起的植物賣家,他一方面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興建新的農場,打通與當地政府相關進出口部門的關係,並透過與泰國植物進口商的往來,迅速累積財富,也成為馬達加斯加原產株在泰國的主要供貨商,每年採集的植株幾乎都以供應泰國市場為主,有些再經由泰國輾轉銷往大陸或其他國家。而他本人也接受泰國業者的旅遊招...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四)調配自己專屬配方

瞭解了栽培介質的基本功用,並對一些常用的介質原料及其使用方式和特性有了初步認識後,不妨就大膽地嚐試由自己來調配多肉植物混合介質吧! 準備基本介質原料 如同先前所介紹過的,雖然市面上販售的介質材料種類很多,調配好的多肉混合介質也不少。但實際上,混合介質中有許多原料其功效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我個人的習慣,混合介質裡的原料種類越少越好。種類越少,才越容易掌握原料的特性,才能對各種原料的混合比例和結果的差異有更清楚的理解。 就我個人來說,由於要隨時能夠應付上千盆植株的突發狀況,常常必須臨時換盆或更換介質,家中隨時必須儲備一些介質材料以備不時之需。也因為我的盆栽大小從小苗到兩尺盆的巨物都有,對於不同的介質大小規格,不得不都事先準備。以下就列舉出我家中除長效肥外,常備的八種介質原料。 (1) 山本線赤玉土(小粒/中粒/大粒) (2) 土耳其白火山岩(小粒) (3) 黑火山岩(小粒/中粒/大粒) (4) 印尼白火山岩(小粒/大粒) (5) 蛭石 (6) 珍珠石 (7) 發泡煉石 (8) 培養土 坦白說,藉由這八種介質材料的混合選用已足夠讓我應付現有各種植物品種的栽種需求。其中,(1)和(2)是用作混合介質的主要成份,兩種加起來至少都佔混合介質70%以上,甚至100%完全不添加其他原料。(3)和(4)主要作為盆底或表面鋪石,有時也會拿來取代(2),作為混合介質的主原料。其餘(5)到(8)基本上都只當成是補充材料,單一材料的用量很少會超過10%,除非是針對特殊用途或物種才有機會使用較高的比重。 當然,上述只是針對一般大致的狀況,有時候在幫大型植株上盆時,大粒的印尼白火山岩和發泡煉石也經常被拿來混合土耳其白火山岩作為混合介質的主角。此外,千萬別以為這八種介質材料每次都要用到,其實一般在調配混合介質時,總共也不過只選用裡頭的2到4種罷了。 依照不同的現實條件調整介質原料比重 還記得在第一篇一開始就說了,世上沒有完美的混合介質配方嗎?「對的介質」必須搭配不同植物品種的需要,以及栽種環境的條件。而影響栽種環境條件的因素,包括你所在地的日照強度與日照時間、通風、雨量、季節、甚至是你的個人習慣。是天生賤手,動不動就愛澆水;還是天生健忘,久久想到才澆一次。聽我這麼一說,好像調配介質又變得困難且複雜了。別擔心!萬事起頭難,其實也就難在必須跨出第一步,不實際去嘗試又怎會知道呢? 對於植栽新手或是剛開始想...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三)提供養分

栽種介質的第三個基本功能就是要能提供養分,並透過植株根系吸收。 在前面開始的第一篇就有提到,一般不論是天然介質或是人造材料,本身雖然多多少少都含有養分和礦物質成份,其含量都無法滿足植物長期生長的需要。對於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氮、磷、鉀,以及像是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都必須適時補充,並經由栽種介質讓植物吸收。 「缺水」還是「缺肥」 一般來說,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於「缺肥」和「缺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塊根植物。如果你的塊根植物變瘦、表皮變皺、變扁、變軟但仍保有一定彈性,那多半是因為缺水的關係。在根系沒有受損的情況下,只需適度給水就能在兩三天內看到成效,塊根很快就能胖起來或硬起來。但是,如果植株缺乏的是營養或是礦物質、微量元素,表現出來的就不只是變瘦了。 植物缺肥很多時候是表現在葉子上。植株葉子顏色變淺、變黃、落葉都有可能是缺肥的表現。像是蘇鐵類植物如果葉子的顏色呈現黃綠色而非一般看到的深綠色,千萬別急著開香檳把它當成是特殊的變異株或是要出錦了。蘇鐵的葉色偏淺、偏黃多半是缺乏鐵元素的結果。 「泥炭土」與「培養土」要小心使用 在前一篇介紹「保水介質」時並沒有特別介紹到植友常用的泥炭土和培養土,那是因為在多肉植物的栽種上,我個人習慣將它們視為肥料,而非單純的介質。純的泥炭土是由從沼澤地區所挖出來的深層淤泥所製成,黏性極強,富含礦物質以及微生物菌,本身的肥力遠超過其他介質材料。在國內,純泥炭土大多從歐洲進口,其售價也比其他進口介質原料要貴得多,一般看到的泥炭培養土或是培養土大多是將進口泥炭土稀釋過後的產物,藉由混入其他有機介質材料像是椰纖土、木皮碎屑等再分裝販售,不僅市場價格更親民,混裝後的培養土本身仍舊保有相當不錯的含肥量,還更加疏水、透氣,就算直接拿來使用也沒問題。 由泥炭土混裝稀釋後的培養土常常被園藝業者用來栽種小苗,不僅能讓植株在短時間內長得飛快,長得茂盛,而且只需要栽種兩三個月就能上架銷售。一般在花市看到的小盆栽都是直接用培養土來栽種,或是再混入少量珍珠石來提高培養土的透氣性。 要注意的是,培養土雖然含有肥力但本身並不保肥。使用幾個月並經過頻繁的水份澆灌後,肥力流失相當快速,加上泥炭土和培養土一旦使用久了容易結成塊狀,不僅會影響排水,還會酸化生菌。一般從花市買回家的小盆栽若是原本就使用培養土栽種,回家後要馬上更換介質。而一般植友栽種的混合介質中若是有添加泥炭土或培...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二)調節水份

介質的第二個基本功能就是要能調節水份,讓植株根部周遭保持乾濕交替的生長環境。 栽種對水份極度敏感的多肉和沙漠植物時,調整混合介質配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出一個能夠符合該物種發展根系,並滿足其水份需求的環境。不同的植物品種在不同的栽種環境下,對水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有的植株需要維持較長時間乾燥,有的則喜歡較為濕潤的環境。但乾太久會枯死,濕太久容易爛根,而乾與濕的拿捏,就仰賴調配適當的栽種介質。 雖然市面上常見的介質材料至少就有數十種,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力加工的,如果認真的去研究每一種材料,會發現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成分,並且內含許多不同的礦物質元素。對於植栽新手來說,大可不必去在意那些介質材料本身所內含的天然或化學成分,因為即使那些成分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考量實際盆植時能被用在介質裡的份量也非常有限,一般盆植所使用的介質總量所能直接供給植株的營養成份,根本無法長時間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在選擇或調配混合介質時,唯一的考量就是要先做到對混合介質中水份的控制與管理。 「疏水介質」與「保水介質」的完美搭配 如何調配出栽種介質適當的疏水性並達成乾濕循環的根部環境?這需要先瞭解一般介質材料的特性。市售常見的介質材料可大致分成「疏水介質」和「保水介質」兩大類。簡單講,栽種介質需要疏水到什麼程度,就是透過這兩類介質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來達成。 「疏水介質」顧名思義就是本身不太會吸收水份,即使浸濕了也能夠在短時間內變乾。一般天然的岩石和礫石,像是火山岩、蘭石、麥飯石、綠沸石,以及經過加工製造的發泡煉石、珍珠石等,都屬於疏水介質。由於岩粒和礫石本身質地堅硬,即使浸溼也不會溶解,使得顆粒與顆粒間能夠產生孔隙讓水份與空氣流通。顆粒越大,縫隙也越大,也就越疏水,也越透氣。 如果顆粒極小,那就變成砂了,像是一般河砂、輕石砂、富士砂等。砂粒與砂粒間的孔隙更小,疏水性及透氣性自然較差。 「疏水介質」本身不保水,水份很快就會流失。然而,疏水介質也不保肥,就算本身帶有一些礦物質成份,即使再添加人工肥料,也都很容易流失。不論是大顆的岩礫還是小到細砂,水份與養分的流失只是時間快慢的差別罷了。如果介質太過疏水,植株不僅會缺乏水份,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一般來說,在盆植時,植株體型越大,選用的盆也越大,而用來栽種的疏水介質顆粒也越大。大盆用小顆粒,疏水性變差;而小盆用大顆粒,疏水性會過強,水分很快流失。順帶提醒一點,...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一)穩定植株

對初入坑的植栽新手來說,該用什麼介質來栽種似乎是入手植株後最惱人的課題。「介質」指的是栽種用的土壤,但成分不一定是土,有可能是石礫或是其他天然或人造材質。平心而論,介質的選擇之所以會困擾植栽新手,一方面是因為本身對各種介質材料的特性還不瞭解,深怕選錯介質會把自己人生中第一棵或是迄今最貴的植物養掛。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相關的資訊太少,每每提到栽種介質,都是用「疏水」兩個字帶過。至於怎樣才會「疏水」?或是要「疏水」到什麼程度?你我大概都很難在網路資訊和公開文獻中找到答案。 介質從來就不完美 你是否注意到,不同的賣家在栽種相同品種的植物時,使用的介質也不會完全相同,好像每個賣家的介質配方都是獨門秘技。事實上,所謂的「混合介質」其實並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配方公式,所以當然也不會有什麼「萬用配方」或「通用配方」。 「對的介質」必須搭配不同植物品種的需要以及栽種環境的條件。也就是說,賣家所使用的介質即使直接拿去你家使用,其效果也未必一樣。雖然市面上有販售許多調配好的多肉植物專用混合介質,它們所混合的內容物只不過是按照「假設」一般多肉植物生長的基本需要來調配罷了。為了讓內容物看起來更豐富、更厲害,有些會刻意添加不同種類和顏色的材料,看起來內容豐富,有些還五顏六色,但其實功效都是一樣的。就我個人的觀察,一般市售的多肉植物專用混合介質其內容物顆粒都偏細小,比較適合小型植株或小盆栽來使用,並不適合用在中大型的植栽上。較大型的植株如果想直接使用市售的混合介質,其配方未必適合,且成本上似乎也划不來。 介質的功用:穩定植株、調節水份、供給養分 有沒有想過在植物原生棲息地的土壤實際包含了哪些成分?原產株在其自然棲息地的土壤就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介質嗎?當然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因地區環境不同而不同,即便是在你家的前庭和後院都可能挖到不同的土壤成分,更何況是在野外自然環境呢?植物的原生地不僅土質各地不同,往往還意外地貧脊,也正是在如此惡劣不適生長的環境下,才孕育出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的原生物種。 固定根系,穩定植株 對於喜愛園藝植栽的植友來說,在準備栽種介質時,只需要考量並達成三個介質的基本功能。其中第一個就是要能夠固定根系,穩定植株。 適度的增加盆和介質的重量能讓整體盆栽更穩固,特別是在使用重量較輕的傳統塑膠盆或瘦高的蘭花盆時,不妨將原本鋪在介質最底層用來加強排水並減少淤積的發泡煉石換成重量較重的中粒或大...

大漠園藝:一步一腳印 打造本土仙人掌王國(下)

這次南下拜訪大漠園藝,讓我再次對國內資深的園藝業者肅然起敬,就像之前介紹過的屏東「陽明園」和田尾「萬里園」一樣,都是前輩們一步一腳印不斷地努力下,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規模,著實不容易。在此同時,卻也不禁令人擔憂,這些曾經引領市場,甚至曾經在國際植栽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傳統園藝業者們,似乎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國內仙人掌兜與緋牡丹培育基地 就像之前走訪屏東「陽明園」,沒有身歷其境,無法體會被千萬株沙漠玫瑰圍繞的震撼。也只有置身在「大漠園藝」的溫室中,才能感受到甚麼叫「兜兜相連到天邊」。在大漠園區裡,可以明顯看到戶外露養區幾乎就是龍樹科植物以及西番蓮塊根的主場,特別是球腺蔓,陳老闆透過育種實生和扦插,培育出不少新生代。但是走進一座座緊鄰的大型室內溫室,才會發現原來各種仙人掌兜和緋牡丹才是園區真正的主角。無庸置疑地,這裡就是國內兜與緋牡丹的育種基地。雖然其中也穿插其他植物,坦白說,能找到的品種並不多,數量相較之下也相當有限。 走遍大漠園區,這裡幾乎找不到所謂的「原產株」,就算有進口的外來植物,也幾乎是陳老闆早年從其他國內業者手中購入的植株,栽培到今日還能在園區內看到的都已經是十幾年以上的龐然大物,好比園區內那棵號稱國內最大的球腺蔓一般。假設園區內栽種了百萬棵植株,就個人觀察,裡頭99%都是大漠自己培育繁殖出的個體,剩下的1%是購自國內其他業者或交換,而且都是以幼苗為主。在大漠找不到進口乾貨和近期進口的原產株。 另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觀察是,在大漠我找不到一棵時下塊根潮流文化中被吹捧的物種。不論是讓玩家趨之若鶩的藍葉南非蘇鐵、真假難辨的白皮橄欖,甚至是已經價格崩盤被大量倒貨到市場路邊攤的圓胖短手指象牙宮、進口數量多到被擠下神壇的安哥拉葡萄甕,以及激發千萬植友堅強賭性的象足漆樹,在大漠園區一棵都沒看到。 如何挑選緋牡丹 記得在我初入坑時期也曾鍾情緋牡丹,只是當時對於每一顆都看似同樣色彩斑斕豔麗的緋牡丹,就好比看到公園水池中成群優游的錦鯉,完全外行。而緋牡丹市場價格卻有從一顆幾百塊到幾千塊不等的差距,深怕自己誤入陷阱跳錯坑,心生畏懼下一直不敢涉入太深。 緋牡丹繁殖容易,側芽生長很快,一下子就長爆整個育苗盤,很多業者面對數以萬計的小苗,也些甚至粗略的揀選後,直接把剩餘的全部倒掉作廢。畢竟,要把所有小苗都一個個分別上盆繼續培植,不僅耗時費工,販售的市場價值也根本不敷成本。 挑選緋牡丹...

關於「帝王龍」(Ortegocactus macdougallii)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基於個人對植物的偏好,我對大多數仙人掌的興趣並不高,唯獨對帝王龍(Ortegocactus macdougallii)情有獨鍾。帝王龍原生於中美洲墨西哥,主要生長在海拔2500公尺至2700公尺山區石灰岩中,且直接暴露在豔陽下。 帝王龍生長緩慢,成熟的植株會漸漸形成團塊,它的顏色接近檸檬綠或帶有銀白色金屬般光澤,這在仙人掌中顯得格外特殊。植株的表皮看似非常稚嫩,上面有薄薄一層粉狀覆蓋物,如果澆水時不小心,很容易將它洗掉。帝王龍的刺有的是帶有黑色尖端的白色,有些則是完全黑色,開黃色花。 注意控水 寧乾勿濕 由於帝王龍適合的生長條件與本地的氣候環境差異頗大,若不是在專業的溫室裡栽種,想要種好種美的難度頗高。同時,帝王龍與一般仙人掌的養護有很大的差異,不能把它當成一般仙人掌來養護。栽種帝王龍可以選擇全日照的環境,它在遮蔭的地方也能長得不錯。帝王龍對水極度敏感,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過度潮濕而腐爛。盆植時可以選用較淺的盆器以方便控水管理。對於初次入手的花友,也可以試試用噴水霧的方式取代一般的灑水或澆灌。栽培介質必須非常疏水,可以適度添加石灰石碎屑以及含礦物質和稀有元素的長效肥。帝王龍不耐霜凍,遇到冬季寒流來襲時,最好能將它移置較溫暖的地方。 隨著植株年齡的增長,空氣中的溼度會讓帝王龍的表皮在靠近莖幹的部位呈現棕紅色(類似鏽病的顏色),這其實對植株無害,不需要太在意。此外,由於氣候條件的影響,本地培育的植株其棕紅色莖幹較軟,甚至可能軟到像果凍一樣,這並非一般所謂軟爛的徵兆,也不影響植株繼續生長。 在一些專業溫室苗圃中也會採用「悶養」的方式來培育帝王龍,在密閉容器裡營造出空氣中高溫及高濕度的環境來促進其生長,這樣的作法也會被用來培育少數其他仙人掌,像是鸞鳳玉。「悶養」並非所有仙人掌都適用,而且若不是在專業溫室中,其成功率很低,一般植友不需貿然嘗試。 「實生」與「側芽繁殖」的差異 所謂「實生」就是從種子培育長大的帝王龍,而「側芽繁殖」顧名思義就是將植株長出的側芽切下重新發根成小棵的植株。一般來說,植株藉由側芽增生繁殖就像無性複製一樣,繁衍出的個體應該與母本完全相同,但帝王龍不同。 相較於從側芽繁殖出的個體,實生的帝王龍表皮多了一層銀白色的光澤,越曬越白,甚至白到發亮。再者,實生帝王龍的刺顏色更黑,刺座較粗,在銀白色表皮襯托下顯得更醒目,也更加凶猛。這些特徵在從側芽繁殖長成的植株身上較...

大漠園藝:一步一腳印 打造本土仙人掌王國(上)

「大漠園藝」位於台南市柳營區,靠近台南和嘉義的交界。雖然地處南台灣,但大漠(簡稱)也是大台北地區植友最熟悉不過的「大漠仙人掌」。 早在十多年前開始,大漠的陳老闆就每隔一週,帶著植株和闆娘一個月兩次固定北上到台北市建國花市販售,對於宛如多肉沙漠的台北來說,「大漠仙人掌」無疑是本地植友心中的綠洲,每當大漠北上的週五晚上在建國花市掛起「大漠仙人掌」的旗幟,等不及陳老闆和闆娘將一箱箱植株陳列好,迫不急待圍觀的植友們就直接上演搶貨大戰,而我也樂在其中。算一算,認識陳老闆竟也超過十年了,大漠是我入坑後所認識的第一個國內大型園藝賣家,是我的植栽啟蒙導師,也是最資深的植栽顧問。 園區腹地廣闊 土地利用精打細算 過去在台北認識「大漠仙人掌」的十多年裡,雖然一直沒有親自來到台南的「大漠園藝」培育基地,但也不時在與陳老闆和闆娘的閒聊中,以及從其他本地業者的口中得知,大漠陳老闆這些年來不斷地買地擴建,規模越來越大。此次走訪大漠,我在園區內逛到一半已經汗流浹背,為了不讓汗水一直灑落在植株上,中途還跑回車上換裝。 在大漠,土地空間的利用充分反應出陳老闆務實的個性,園區內幾乎沒有閒置的角落。相較於國內其他資深的大型園藝溫室大多會特別規劃出一個寬闊氣派的入口大門、特殊造景或迎賓停車區,大漠把土地幾乎都用在植栽上。室內栽種的圓頂溫室一座併著一座以增加室內可用空間,如果各別拆開來,估算應該超過十座,其中除了一兩個溫室因為正準備將一盤盤幼苗分拆盆植以致於植床架上仍預留有空間外,其他幾乎都已擺滿,一眼望去,整片植株整齊排列,十分壯觀。 在這些溫室與溫室之間,大漠則劃分出四個主要的戶外露養區。進入大門左側的戶外棚架區,一座座相連的拱形隧道,陳老闆在地上用空心磚細心地規劃出兩側的地植通道,栽種成列成排的攀藤類塊根,讓植株恣意地攀爬,銀葉睡布袋、伊莎頭葫蘆、幻蝶蔓、象足葡萄甕、墨西哥龜甲龍等,長時間的地植把塊根養得又大又肥。 在棚架區旁的一塊四面方正的區域,露天的植床架上塞滿各式植株,這裡可以算是龍樹科專區,一棵棵高大的龍樹科物種在植床架上顯得特別醒目,與平時陳老闆帶上台北的植株相較,這裡露養中的龍樹科簡直都是巨獸。七賢人、荒野龍、馬達加斯加龍、斐賀龍、亞龍木、彎彎曲曲樹、阿修羅城、亞森丹斯樹、魔針地獄、亞蠟木,這裡通通都有。 直接穿越過溫室建築間放置一些工具同時也算是簡易結帳區的小巷,就來到園區後段兩個緊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