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是「傳奇」?

近日,一位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歐洲人,名叫Nero Baobab Spanning,受國內知名塊根時辰店之邀來台,而臉書發文中的一句「Welcome the Legend」,吸引了我的眼球。到底這位Nero是誰?為何會受到如此高規格的接待?

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界真正的傳奇 Olaf Pronk

較資深的多肉玩家和賣家應該都知道,早些年在非洲馬達加斯加經營溫室農場最著名的,莫過於這位同樣來自歐洲的已故Olaf Pronk。他經常在國際社群及論壇上分享並發表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所發現的新物種以及相關圖片。而我個人也是在2016年嘗試發給他網路留言後,某天在開車路上意外接到一通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國際電話,開啟了跟他的對話。

我所有對於象足漆樹在自然生態及栽種上的瞭解,幾乎都來自他的轉述。他也是目前為止我所遇過唯一一位拒絕象足漆樹現採現賣的馬達加斯加在地植物賣家。在他的農場裡,所有野採回來的象足漆樹都必須先在溫室內盆植屆滿一年才會拿來販售,因為只有在當地先盆植發根的植株,出口後才容易存活。有幾次我求婆婆拜奶奶想請他賣我盆植未滿一年的植株,他堅持不肯,非得要等他盆植滿一年才行。目前我手上現存較大型的象足漆樹,幾乎都是從他手中購得或是轉手取得。而這位國際知名馬達加斯加動植物界的傳奇,不幸於2017年底突然因病去世,為世上無數多肉植物愛好者留下無限遺憾。而他跟我相約一同搭乘直升機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探訪象足漆樹原生地的計畫,以及收了款卻尚未交寄給我價值兩萬美元的植株,也不了了之。

為什麼我要提到Olaf? 不僅是因為在我心裡,Olaf才是真正的馬達加斯加「傳奇」,另一個原因是這次高調來台的Nero Baobab Spinning據說當年也在Olaf的農場裡工作,在Olaf離世後才自立門戶。

馬達加斯加最大植物出口商,生活猶勝土豪

對於名列全球前十大最貧窮國家的馬達加斯加來說,島上的天然野生物種如果得以採集並出口販售,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黃金一般,可以累積大量財富。Nero就是在接手Olaf的資源和經驗後,在當地迅速崛起的植物賣家,他一方面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興建新的農場,打通與當地政府相關進出口部門的關係,並透過與泰國植物進口商的往來,迅速累積財富,也成為馬達加斯加原產株在泰國的主要供貨商,每年採集的植株幾乎都以供應泰國市場為主,有些再經由泰國輾轉銷往大陸或其他國家。而他本人也接受泰國業者的旅遊招待,幾乎年年都到泰國曼谷度假,形成一個長期而穩定的馬達加斯加-泰國多肉供應鏈。

對於生活水平落後且窮困的馬達加斯加居民來說,Nero的農場無疑是為當地人提供了絕佳的工作機會和相對豐厚的收入。據說在其農場所在地當地城鎮的居民幾乎都在為Nero工作,每當Nero從國外歸來,當地居民無不開心慶祝,一方面是歡迎老闆歸來,一方面也喜迎新的工作機會。也曾聽說他與當地軍警關係密切,在治安極不穩定的馬達加斯加,只要他一通電話,當地警察甚至是軍方部隊都能迅速趕到。

與東部非洲植物詐騙集團的合作

在非洲東部的幾個國家像是肯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等國家,原產地植物出口的詐騙比比皆是。其中較為活躍的,應該算是來自坦尚尼亞三蘭港的David Pius Mwelase,也就是網路上自稱是「David’s Nursery」主理人的David。

我與David認識要比我遇到Olaf要早更多年,當時的David還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並在一間小型私人公司上班,而他的哥哥則是在家中經營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是將當地生產的一些魚類、螃蟹,還有驢子毛皮出口販售到鄰近國家,經濟上收入並不穩定。而當時的David對上班族的工作並不滿意,同時他也嗅到了原產植物出口販售的商機,與我開始建立一段時間非常密切的聯繫。也從那時開始,他辭去了原本的工作,成為一名植物獵人以及我在非洲尋覓植物的主要窗口。

隨著植物野採經驗的累積,也接觸到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植物買家後,面對實際產能不足但商機無限的誘惑,David開始步入買賣詐騙的歧途,而我也停止了與他所有的交易和合作。他所慣用的詐騙手法,除了謊報植物學名、大小尺寸不符、延遲甚至拖欠交貨、植株處理不當就隨意交貨,甚至是扣押貨款不出貨等等,多不勝數。後來因為違法輸出保育類蘇鐵被捕入獄並限制其進出口交易一段時間,但期間他不但繼續以他哥哥的名義向國外販售,還更進一步與鄰近的肯亞及莫三比克等國的植物賣家聯合,形成東部非洲植物販售詐騙網絡。

David深知東部非洲的物種向來都不是國際植物市場的主流,因此,他一直期望能與馬達加斯加當地的賣家建立關係,於是,就在2019年底,透過David 在莫三比克的同夥引介下,與來自美國的植物買家一同踏上馬達加斯加去拜訪了Nero的農場。自此,非洲東部的植物詐騙集團正式涉足馬達加斯加原生植物,而此時的David也以Nero的代理人自居,拿著Nero農場的圖片與合照,到處招搖撞騙。多管閒事的我當時曾出面提醒這位馬達加斯加的土豪,但對方似乎不太當一回事兒,彷彿雙方已建立了某種默契。

交易缺乏誠信,說一套做一套

我第一次和Nero交易是在2019年初,當時的他已經和泰國主要的三大植物進口商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但由於正在籌劃興建南部第二個農場,需要新的資金挹注,對於新的客源並不像現在這般高姿態應對,交易前會親切地說明自己的經營哲學和理念,將每個客戶當成是共享共榮的事業夥伴。也強調如果客戶收到植株出現問題,願意協助處理或是無條件更換。

好死不死這第一筆交易就出現狀況,收到的植株一開箱就已經爛了大半,而且依照植株受損程度來看,應該是早在裝箱運送之前就有問題。而賣家此時的回應卻是推三阻四。先是將問題歸咎給貨運,接著開始拖延時間,甚至回覆自己近期將會訪台,屆時再當面討論後續補償事宜。最後竟然以即將改行結束生意為由,試圖終結這筆爛攤子,事實上植物的生意從未停過。

大戶心態粗心對待,植物販售前處理失當

由於Nero對於植株的販售設有最低消費金額門檻,每筆交易數量都頗有規模,往往光是備貨可能就要花掉一段冗長的時間,更不用說等待植株分類包裝的過程,植物在寄出之前已經出現問題的可能性絕對無法避免。

但由於天然植物可供野採或在農場培育的數量有限,各國買家的需求卻是無限,粥少僧多的情況也讓植物的交易成為賣方主導的市場。有錢不一定買得到,買得到也沒得挑。什麼時候出貨?會給你什麼貨?尺寸多大多小?品相是好是壞?都是賣家說了算。花了大筆鈔票的買方對於賣方只能神一般對待,畢恭畢敬,卑躬屈膝,也難怪這位Nero腳才踏上台灣,就被稱為「Legend」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發這篇文的目的只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以及對於相關人設的瞭解,希望植友同好面對同樣的人事時,能夠多一份謹慎小心。如果被當成是酸葡萄心態,本人也虛心受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讓塊根長得又大又肥?

塊根植物的塊根要如何養才會又大又肥?這是花友常常會問到的問題。既然是種塊根植物,大多數花友都希望自己所栽種的塊根能又大又美,讓植株更具觀賞性。可是塊根植物的塊根大多是以龜速在長大,好像有在長的都只有攀藤和枝葉,有時侯塊根還會越養越小。面對這些問題,還是要先從認識「塊根」開始。 「塊根為部分植物物種藉助其構造上膨大了的部分而形成的營養素貯藏器官。這些構造存在於多年生植物,用以在其越過冬季或旱季之時,得以保留至下一生長季度時為植物的重新生長提供營養及能量(維基百科)」。 塊根變大變小變硬變軟是正常的現象 既然是儲藏器官,隨著存量的多少而在外觀大小上有所變化也是正常的事,無需過度緊張。一般來說,植株在生長期由於枝葉爆長,對於水份及養分的內耗也高,一旦根部的吸收供給不及,塊根內儲存的水份和養分就會被消耗掉而造成塊根部位逐漸縮小。而塊根的大小變化,有時也會造成硬度上改變,按壓時會感覺變軟,甚至會有內部中空的感覺。只要輕輕按壓時仍能感覺到植株表皮的彈性,而不是ㄧ按就凹陷下去,植株的健康應該就沒問題。千萬不要有事沒事給它過度按壓,原本健康的植株也可能因此而造成內傷。 休眠期的塊根長得快 反倒是植株到了休眠期,因枝葉開始枯萎,生長幾乎完全停頓下來,但此時的植株少了對養分的需要和消耗,塊根似乎更能有效率的補給庫存。塊根植物在休眠期間,往往能更容易看到塊根部位比較明顯的長大。 此時,即使發現塊根部位的成長,也千萬不要過度給水喔! 少了枝葉生長刺激內部代謝循環,根部的吸收力也大幅降低,此時過度給水容易造成根部潰爛,有時也會發生塊根因為吸收太多,成長太快,而撐破肚皮整個爆裂的狀況。 有效的水份管理讓塊根長大 唯有讓介質保持明顯的乾濕變化才能刺激塊根持續的吸收與肥大。給水太多會爛根; 給水太少,塊根底下的鬚根會萎縮。必須讓介質保有一定的濕度或是避免長時間完全乾燥,讓深入介質深處的鬚根能健康的發揮吸收的功能,並藉由乾濕的變化讓根部持續自介質吸收養分和水份。千萬不要一直澆水,我也不建議在植株休眠期完全斷水。 修剪枝葉也能讓塊根增肥 開源也要節流,適度的修剪枝葉能減少塊根內儲存的養分消耗,可以降低塊根縮小的情形,甚至有助於塊根部位的成長。但千萬別在生長季把枝葉剪光喔,還得靠它行光合作用。 要確認植株有沒有問題從 「 根 」 開始 雖然說塊根形體大小的變化是正常的現象,一旦感覺或觀察到塊根部位出現凹

多肉塊根植物該如何澆水? 做對三件事就好(之一)

花友在詢問有關植物養護的問題時,總是特別關心澆水的問題,每當入手新的植物,腦海中必定浮現一些問號,像是「該多久澆一次?」、「要澆透嗎?」、「要澆多少?」等等,好像要讓植株能夠長好變美的關鍵都跟澆水有關。 等到栽種一段時間之後,澆水可能又變成所有問題和錯誤的元凶,「葉子變黃了,是不是水不夠?」、「好像有點枯,是不是太乾了?」、「有落葉,是不是水太少?」,只要植株出現一點點改變,八成都跟澆水有關。而且十個裡面有八個會認為可能是水澆太少,若不是已經目睹植株軟爛,極少數會懷疑是水給得太多。 再加上對多數的花友來說,「澆水」這個動作似乎是表達對植物關愛最自然、最合理的方式。「無聊的時候,澆一下。」、「經過的時候,澆一下。」、「天氣好的時候,澆一下。」,這些愛的表現總是在不經意中發生,即使一天已經愛過好幾回,也不厭倦。 要做好的第一件事:要寧乾勿濕 很多花友害怕給植物澆水,尤其像是種塊根植物,水澆太多,介質長期處在潮濕的狀態,甚至積水不退,植株很容易爛根就掛掉。水澆太少,根系開始萎縮,植物得不到外部提供的水份和養分便開始內耗,一旦植物開始吃自己,植株的外觀勢必開始萎縮變瘦。只不過水太多容易讓植株在短時間內就因為潮濕所引來的其他問題而陣亡,而水太少頂多讓它看起來營養不良,但往往還能撐個半年一年,期間只要恢復供水,它很快又會活起來。 所以,如果真的對澆水不是太有把握的話,寧可先別澆太多水,觀察一陣子再一步步調整澆水的方式。也不要看到塊根瘦了,就急著用水來餵飽它。除非您是懶到讓植株完全靠天養,或是忽然失憶不記得它的存在所以沒有澆水,多肉植物要乾死的機會其實不大。相反地,水澆太多才是植物十大死因裡的第一名。 剛收到的植物該不該澆水? 這也是花友常問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但是要視不同的狀況。 植株有根,而且根部沒有外傷。此時就放心地澆吧,植株應該已經渴了好多天,就讓它喝個痛快。 植株有根,但根部可能因為裸根運送或其他因素有些斷根的傷口或外傷。此時要先確認傷口已經乾燥且不太會有受感染的風險才澆水。如果植株還是裸根,就先觀察幾天再上盆,上盆後可直接澆水。 植株無根。此時的植株根本沒有喝水的能力,水澆了也是白澆,澆多了反而容易爛,何必自取滅亡呢?如果是為了要誘根,那就是不同的狀況了,要注意的不只是澆水而已。 我個人的習慣是植株上盆後就直接澆水,而且不只是澆

如何分辨象足漆樹(Operculicarya pachypus)和列加氏漆樹(Operculicarya decaryi)?

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都是原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物種,只不過在國內一般看到的象足漆樹成株幾乎都是進口的原產株,型態偏矮肥。而列加氏漆樹則都是在本地繁殖的園藝種,外型較為修長。也因為有這樣的差別,一般在國內要辨別這兩種植物的成株並不難,光從外觀型態就能大致分辨。但是,如果看到的是小苗,或者體態上不是我們印象中矮肥的象足漆樹和修長的列加氏漆樹,要分辨就不太容易了。 外型體態的差異並非絕對 中間是列加氏漆樹 象足漆樹即使是原產株也是會有體態修長的個體,並非都是矮胖。如果是從小在本地培育的園藝種那就更不用說了,不論你怎麼孽它,它就是直直往上長,無法長成矮胖的體態,外觀與一般所看到的列加氏漆樹幾乎完全一樣。同樣的,列加氏漆樹也並非都是修長的樣貌,其原產株也和象足漆樹一樣,有偏矮肥的型態,兩者其實很容易被混淆。如果拿這兩種植物的小苗或幼株來比較,那更是很難從外觀上分辨得出來。 枝條彎曲的程度不同 左半是列加氏;右半是象足 依照枝條彎彎曲曲的程度來分辨這兩種植物應該是最常用的辨別方式。象足漆樹的枝條比較明顯呈現彎彎曲曲的型態,而列加氏漆樹的枝條比較直。只不過這種「相對比較」的差異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在品種的判定上是有困難的,枝條要多彎曲才是象足漆樹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 葉子上不同的特徵因個體而異 關於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在葉子上的差異,說法蠻多。大致上有下列幾種說法: (1) 列加氏漆樹的葉子表面比較油亮,象足漆樹的葉面偏平光的效果。 (2) 列加氏漆樹的葉面成圓弧型凸起的泡泡狀,而象足漆樹的葉面平整沒有弧度。 (3) 列加氏漆樹的葉感覺比較厚,而象足漆樹的葉則比較薄。 (4) 列加氏漆樹的葉面看不見葉脈,但象足漆樹的葉脈較明顯。 對於上述這四種葉部的特徵,在實際比較過不同的植株樣本後,我認為沒有任何一種說法是絕對成立的,但準確性保守估計應該有六成以上,只是這些也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沒有絕對的標準,要從單一個體上判斷並不容易。 花的顏色不同 很多外表型態類似的植物或是同屬的物種都必須看花的型態來確認其身份,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雖然可以從前面所列舉的許多不同點來分辨,但還是有蠻多例外,唯獨花的顏色是比較明確的差異,象足漆樹開黃綠色偏白色的花,而列加氏漆樹開紅色的花。只是要等植株開花也不是容易的事,除非已經開過花驗明正身,不然要等開

你剛入手的象足漆樹會發根嗎?

由於進口植株一批批到貨,最近國內植物市場上的象足漆樹銷售似乎特別熱絡,與象足漆樹發根及養護相關的詢問訊息也突然暴增。幾天前一位同為肉痴的好友與我分享網路上的一則象足促銷活動,活動內容大概是提到只要與該賣家購買的象足漆樹比賣家自己種的更快發根,就能獲得額外一棵象足漆樹。我這位朋友看了非常興奮,心想發根之後還能買一送一,當場躍躍欲試。 先不論這個活動的獎品誘因大不大,活動成不成功,我只笑笑地告訴我這位朋友,如果那位賣家有誠意,應該把活動改成雪中送碳,萬一買到的植株沒有發根就多送一棵,而不是發根了還來錦上添花。以這個活動來看,全部都不發根的機會應該是遠大於提早發根的。 進口象足漆樹乾貨的發根率很難超過 30% 多數花友應該都聽說過剛進口的象足漆樹很難發根,到底有多難呢?我從國內外一些園藝花友前輩們分享的實際經驗裡,聽過最高的大約是 30% 左右,其中也有不少是全軍覆沒。這也是爲什麼穩根的象足漆樹的價位在市場上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甚至體型較大的植株由於產地數量越來越少,市場價格還不斷地往上漲。 就個人看法,主要有四個因素會影響象足漆樹發根,分別是植株現況、季節、溫度與濕度。後面三個基本上都跟氣候環境有關,但我認為植株本身的健康狀況才是能不能順利發根的關鍵,很多上架待售的乾貨根本已經是半個標本或已病入膏肓,不可能存活或發根。因此,在了解如何讓植株發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這些架上的植株是不是具備能發根的條件。 象足漆樹大多要先切根才能進口 按照國內植物進口檢疫相關規定,進口象足漆樹時,包括從馬達加斯加直接輸入,都僅限於植株的地上部,也就是必須要切根,可以全株進口的國家寥寥可數,以至於一般所看到販售中的象足漆樹乾貨都是以無根的狀態上架,而在根部切口的附近塗上一層米黃色或是淡綠色的殺菌劑以避免植株在包裝運送過程中染菌。 雖然說進口前必須去根是政府的規定,但要怎麼切、切多還是切少可就是門學問了。植株可能因為根部切太少而被擋在海關無法順利進口,但也可能因為切太多而無法發根。 象足漆樹的主根是植株存活與發根的關鍵 象足漆樹原產株在其肥大的主幹底下會像漏斗一樣忽然緊縮成一根又細又直能深入地底岩縫的主根,在採集時必須將主根切斷,僅留一截與主幹相連的主根,看起來蠻像一支肥大的火雞腿。一般在野外採集植株時,主根的切口是最容易染菌的部位,一旦感染就會一路往上蔓延。當切

如何分辨巨鳳之卵(Boophone haemanthoides)與布風花(Boophone disticha)?

巨鳳之卵(Boophone haemanthoides)是一種鱗莖狀草本植物,其鱗狀球莖一半以上生長在地面上,產生相當大的繖形花序。它可以算是近兩三年來最受歡迎的球莖類植株,每每看到有人販售就立刻秒殺,在市場上總是供不應求。也因為如此,巨鳳之卵成為網路詐騙的熱門品種,不法的賣家常常拿布風花(Boophone disticha)來魚目混珠,當成是巨鳳之卵來四處兜售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有些布風花與巨鳳之卵的相似度可達95%以上 巨鳳之卵與布風花本來就是近親,巨鳳之卵原產於非洲的納米比亞和南非的開普省,而布風花幾乎遍及非洲中部以南和整個非洲東部地區。布風花本身會因為原生地環境不同,表現出許多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寬波浪葉的布風花,看起來跟巨鳳之卵的相似度幾乎可達95%以上,更不用說當它們在被販售或是運送時,植株都已經被去葉去根,只剩下一顆球莖,這時想要分辨是不是巨鳳之卵更是難上加難。 要分辨巨鳳之卵,有的人可能會選顏色,認為葉子的顏色偏藍的就是巨鳳之卵。有的人會選葉形,認為葉子比較寬,葉緣又呈現波浪狀的才是巨鳳之卵。但事實上,藍灰色葉、寬葉、波浪葉等特徵,在某些原生地的布風花身上也看得到。 藍葉與綠葉都是巨鳳之卵 不要再單憑顏色來分辨是不是巨鳳之卵了,因為巨鳳之卵本來就有分成綠色葉和藍色葉兩種型態,小時候分辨不出來,看起來都一點點藍綠色。而且葉的顏色隨著時間不同會有明顯差異,今年很藍的葉子枯萎休眠後,等植株醒來再長出的新葉可能會偏綠。當巨鳳之卵長到成株後就會各走各的路,綠的變更綠,藍的變更明顯的藍。如果您喜歡藍葉的巨鳳之卵,建議您多花一點銀子買棵又大又藍的,以免為了省錢挑小棵的,不幸押錯寶,長成後綠到連您的臉都綠了。 巨鳳之卵有哪些主要的特徵呢?  以下我列舉出一些巨鳳之卵的特徵,大家可以比較看看: (1) 整體看來,巨鳳之卵的葉形比較寬,葉緣呈現大波浪狀。布風花也有寬葉的型態,但以相同大小的球莖來比較,巨鳳之卵的葉面似乎稍微再寬一點。 (2) 巨鳳之卵的葉片摸起來比較厚,尤其乾掉的葉片摸起來像海帶一樣;而布風花的葉片相對比較單薄。 (3) 巨鳳之卵的葉可能會帶有藍色,為什麼說可能,前面已經解釋過。但是,如果是比較藍葉的巨鳳之卵成株,它所呈現出的亮藍色,是藍葉布風花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4) 最後一點可以說是分辨巨鳳之卵和布風花的必殺絕招,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布風花無法模仿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