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龍舌蘭」標籤的文章

再訪「C.J.PLANTS」 看專家如何栽種龍舌蘭(下)

龍舌蘭,這個曾經是我最愛的植物,卻因為當時沒有適合的栽種環境,每每因為日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長而放棄。近幾年隨著自己累積對植物燈使用的經驗,加上不久前才與燈具製造商針對燈養龍舌蘭合作開發出新的LED植物燈,老實說,在拜訪「C.J. PLANTS」之前,我心底已經重新燃起對龍舌蘭的熱情。 這兩年興起的潮流植栽在國內帶動的植栽熱潮還在持續中,而「燈養」和「配盆」也隨之興起,是追隨潮流文化,將植栽帶進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個人觀察,龍舌蘭中尤其是嚴龍、甲蟹與霍立達無疑是除了象牙宮、象足漆樹外,在配盆時最能展現潮盆與潮牌特色風格的植物品種,怎麼配都好看,怎麼看都很「潮」。 龍舌蘭可以靠燈養 「龍舌蘭到底能不能靠燈養?」雖然我心中早有答案,見到C.J.我還是問了這個問題。「當然可以!」C.J.很肯定地說,他進一步解釋:「在日本很多著名的龍舌蘭專家和栽培者都是用植物燈來栽種。日本的氣候本來就比較不適合龍舌蘭生長,必須藉由植物燈輔助才能養出漂亮的體態。」 聽C.J.這麼一說,讓我對自己才剛完成開發上架的E27全光譜LED/UVA植物燈更具信心。對於燈養龍舌蘭,他還提到:「燈養時,植物燈和龍舌蘭的距離非常重要,一般大約抓30公分左右最合適,這需要按實際使用狀況來調整,有的玩家甚至將距離拉近到20公分。要注意太近容易曬傷,一旦植物曬傷,葉片上出現白色斑塊就像是褪了色一樣,無法挽救。如果栽種的是幼株或小苗,燈的距離可以拉高,先試著從50公分開始再慢慢往下調近。」 他同時提到:「用燈養龍舌蘭時要注意澆水的方式,最好不要直接澆龍舌蘭本體,可以繞著植株周圍的介質澆水澆透。同時,剛澆完水的龍舌蘭不要直接放回到植物燈底下,先在其他通風處稍微晾乾。原因是在植物燈的照射下,植株葉面殘留的水珠很容易造成葉面曬傷。」。的確,我在其他網誌中分享澆水經驗時也提過,葉面上的水珠就像一面會聚光集熱的放大鏡一樣,能夠燒焦葉面。 燈養能栽培出漂亮的圓球體態 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國內,潮流植栽的擁護者所追求的極致美感,象牙宮最好是要肥肚短手指,象足漆樹也追求主幹圓、矮、肥,而對於龍舌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體態要包、要圓,就像一顆球或包心菜一樣。至於說要多圓才能算是所謂的「球體」,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端看各人的感覺。C.J.本身並沒有追求所謂的「球體」,他不認為包覆成球狀的龍舌蘭就是最美的龍舌蘭。 「我們在IG上所看到日本玩家所...

再訪「C.J.PLANTS」 看專家如何栽種龍舌蘭(上)

這是第三次拜訪位於台中新社的龍舌蘭專家「C.J.PLANTS」。每次只要有關於龍舌蘭相關的問題需要諮詢或釐清,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C.J.PLANTS」,這裡栽種的龍舌蘭不僅種類多,栽培出的龍舌蘭姿態美,展現出的水準也最一致。加上老闆C.J.總是非常誠懇親切地解答花友的提問,不會保留,也不會添油加醋。 中台灣的天氣就是讚,栽種龍舌蘭剛剛好,只是對來自天龍國的我來說真是熱斃了,好像整個人正在蒸發。「塊根王也喜歡龍舌蘭喔?」C.J.今天一見我就問,因為之前兩次來拜訪都是為了看塊根。這裡除了是龍舌蘭的大本營,棒錘樹屬塊根、蘇鐵和橄欖也不少。 「龍舌蘭」引我進入多肉世界的第一個大坑 其實在我還是多肉植物新手的頭幾年,剛從一般對園藝植栽的興趣轉向對品種的渴望,心裡最想望的就是將品種收齊。當時我第一個目標就是品種最少的龍樹科,總共不到十個品種很快就達標了,根本還不算是個「坑」。接著,我把收藏的重心移往龍舌蘭,大致從型態上來看,龍舌蘭的種類似乎不會多到收不完,而我最愛嚴龍和甲蟹。 對於植栽新手來說,龍舌蘭其實是個不錯的入門植物。選擇多,取得容易,型態美,且容易種。坦白說,龍舌蘭要養掛有點難,但養得美卻也不容易。特別是對於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龍舌蘭比其他多肉植物需要更充足的日照,以北台灣尤其是大台北地區的日照強度對於栽種龍舌蘭根本是先天不足,加上植物燈的使用並不普遍,很難避免植株徒長。不像塊根植物,龍舌蘭一旦出現徒長的體態就無法挽回。漸漸地在我心中也有了「與其與天對抗,不如調整收藏方向」的覺悟。 另一個讓我把栽種收藏的重心從龍舌蘭轉移的原因是對品種以及市場價格的無知及不安全感。龍舌蘭品種看似不多,但因為園藝栽培居多,培育出的交種、變種一個接一個多到收不完,就拿最愛的嚴龍來說,早期接觸時的「農大」、「白鯨」、「螃蟹」等,在外觀上些微的差距已經很難辨識,隨後又加入「哥吉拉」、「熊貓」、「逆刺」、「籃球」、「黑帝斯」、「虎鯨」、「立可白」等令人眼花撩亂,有些聽起來好笑的新名稱。嚴龍的市場價也從剛接觸時成株一棵兩三千 元到現在動輒兩三萬才買得到一棵側芽。型態上只要有些微的差異再冠上新的中文名稱,稍微透過市場炒作,馬上就能吸引一堆死忠粉絲跟進搶買,價格飛漲。 然而,就像觀葉植物一樣,被捧上天的尤物,一旦容易取得側芽或是透過組培繁殖,神物立馬被打入凡間,身價好比台積電股票一夕跌停鎖死。巨星逐漸...

原來龍舌蘭可以這樣種

長久以來總覺得種龍舌蘭不難,但是要種得好種得美就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台灣北部地區,由於陰雨天多,即使天氣放晴,日照也不如中南部地區那般強烈,再加上高樓林立,陽光容易被鄰近大樓建物遮擋,別說要把龍舌蘭種得跟包心菜一樣緊實了,能夠不徒長就該偷笑。 今天有幸在熱心花友的引薦下,去新北市參訪了一位在自家公寓大樓頂樓露台栽種龍舌蘭的資深花友,栽種龍舌蘭大概已經有 20 年了,由於植株長時間不斷地增生繁殖,頂樓露台上少說也有上千棵的龍舌蘭,雖然大多是入門的品種,像是雷神、吉祥冠、嚴龍、甲蟹、翠玉龍覆輪以及一些繁衍出的變異株,但植株群聚長勢相當茂盛,一片欣欣向榮,坦白說要在大台北地區看到這樣的景觀還真不容易。 氣候條件是種好龍舌蘭的關鍵 今天剛好是春末難得的豔陽天,雖然氣溫不算高,但烈日炎炎在北部地區已經是非常少見的好天氣。在十幾層樓高的公寓社區大樓頂樓露台,即使倚靠在矮牆邊也都能享受到全日照直射的陽光,加上頂樓空間寬敞微風徐徐,的確是在北部都會區中難得的栽種空間。 這樣的環境對於一般龍舌蘭來說已經是相當優渥了,也難怪像是雷神、甲蟹能不斷地增生,而吉祥冠覆輪也能長成在北部地區少見的球體。但即便如此,這對於像是嚴龍來說還是不夠的,要讓嚴龍也能長成緊實包覆的球體,不僅日照要更強烈,還要限水才行。 獨到的盆器和介質選擇全靠經驗累積 龍舌蘭對於介質的要求向來不高,一般多用疏水性高的砂質土壤。對於介質肥度也不要求,通常每年施肥一次也就夠了。在這頂樓露台上的上千株龍舌蘭清一色全都用透明的寶特瓶切半來栽種,所以每一棵植株根系的發展都一目了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每一個寶特瓶裡頭所使用的栽培介質也都完全一樣,只是顛覆一般人的想像。 在這個露台上所栽種的龍舌蘭只用兩種材料當作介質,一是切成小方塊的保麗龍,大約是姆指頭這般大小的保麗龍方塊就佔滿約寶特瓶容量的二分之一,而剩餘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咖啡渣,但咖啡渣並沒有填滿整個寶特瓶,就像螞蟻窩的剖面結構一樣,從寶特瓶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頭還有許許多多的空隙和夾縫就像是地底通道一般。這樣的介質結構加上環境充足的日照和通風,讓介質不但疏水也十分通氣,加上咖啡渣發酵後的肥力,也難怪能夠創造出眼前這般茂盛的「龍」景。當場我不禁好奇問到「這要喝很多的咖啡吧?」,得到的答案是:「便利商店有很多咖啡渣都不用錢!」。 如此省錢又有效的養「龍」妙招,...

植物養在哪裡有差別嗎?

除非是家中有大庭院或是透天厝可以在戶外或頂樓露養,多數花友在栽種的場地和環境上多少都會遇到一些日照上的限制,尤其是住在北部或是一般公寓大樓,植物要獲得部分的日照大概只能養在曬衣服的後陽台或是窗口向外延伸的鐵窗架上,全日照根本不可能。 當然,每一種植物對日照的需求度不同,花友可以按照本身栽種環境的條件來選擇適合的植物,只是會這樣嚴格控制自己購買慾的人幾乎沒有,每每看到喜歡的植株,都是先收了再說。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植物是養在別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大約在半個月前腦中突然出現這個念頭,於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 「血雷」 既然是想瞭解不同的日照環境對植物的影響,當然是要選擇對日照需求度強的植物像是龍舌蘭,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看到變化。龍舌蘭通常只要光照不足就很容易外觀變得鬆散、顏色變淡,甚至徒長。於是,我在原本全日照露養的血雷中,挑選出兩棵顏色和大小都最接近的個體來實驗。 拿來試驗的「血雷」是從雷神交血雨的的後代中挑選葉型較寬,紅點較多且明顯的個體再去組培產出,雷神是母本,而血雨是父本。血雷是一種相當有趣的龍舌蘭交種,在近似雷神的外形上增添了原本在血雨身上才有出現的紅色斑點。如果栽種環境的日照紫外線充足,血雷身上的紅色斑點會變得更明顯,相反地,日照不足則斑點會變淡,甚至消失不見。 從全日照露養變成:公寓窗外鐵窗 vs. 室內植物燈 實驗中所拿來比較的兩棵血雷原本是一起露養在透天厝的頂樓全日照的環境,而且是刻意挑選出大小和顏色都差不多的個體。在大約半個月前 (2022/01/16) 實驗開始時,兩棵分別被標示成「 A 」與「 B 」的血雷分別被搬移到不同的地方栽種。 「 A 」植株從原本全日照露養的環境搬移到台北市一般公寓大樓低樓層窗外延伸出去的鐵窗上,這個季節的台北原本就陰雨多於天晴,日照強度較弱。再加上大樓窗口的方位以及附近大樓的遮蔽,在晴天午後能有三小時的陽光直射就算不錯了。對於住在公寓大樓或是傳統公寓的花友來說,這應該是蠻普遍的狀況。 而「 B 」植株則是從原本相同的全日照露養區移置到室內,改用塊根王桌上型 LED 植物燈來養護,跟著太陽的作息,白天每天照 8 小時。正好也趁這個機會來測試一下桌上型 LED 植物燈的功效。 測試兩週後已出現差異 要不是年假實在太無聊,加上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看一下兩棵血雷的狀況,原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