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四)調配自己專屬配方

瞭解了栽培介質的基本功用,並對一些常用的介質原料及其使用方式和特性有了初步認識後,不妨就大膽地嚐試由自己來調配多肉植物混合介質吧! 準備基本介質原料 如同先前所介紹過的,雖然市面上販售的介質材料種類很多,調配好的多肉混合介質也不少。但實際上,混合介質中有許多原料其功效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我個人的習慣,混合介質裡的原料種類越少越好。種類越少,才越容易掌握原料的特性,才能對各種原料的混合比例和結果的差異有更清楚的理解。 就我個人來說,由於要隨時能夠應付上千盆植株的突發狀況,常常必須臨時換盆或更換介質,家中隨時必須儲備一些介質材料以備不時之需。也因為我的盆栽大小從小苗到兩尺盆的巨物都有,對於不同的介質大小規格,不得不都事先準備。以下就列舉出我家中除長效肥外,常備的八種介質原料。 (1) 山本線赤玉土(小粒/中粒/大粒) (2) 土耳其白火山岩(小粒) (3) 黑火山岩(小粒/中粒/大粒) (4) 印尼白火山岩(小粒/大粒) (5) 蛭石 (6) 珍珠石 (7) 發泡煉石 (8) 培養土 坦白說,藉由這八種介質材料的混合選用已足夠讓我應付現有各種植物品種的栽種需求。其中,(1)和(2)是用作混合介質的主要成份,兩種加起來至少都佔混合介質70%以上,甚至100%完全不添加其他原料。(3)和(4)主要作為盆底或表面鋪石,有時也會拿來取代(2),作為混合介質的主原料。其餘(5)到(8)基本上都只當成是補充材料,單一材料的用量很少會超過10%,除非是針對特殊用途或物種才有機會使用較高的比重。 當然,上述只是針對一般大致的狀況,有時候在幫大型植株上盆時,大粒的印尼白火山岩和發泡煉石也經常被拿來混合土耳其白火山岩作為混合介質的主角。此外,千萬別以為這八種介質材料每次都要用到,其實一般在調配混合介質時,總共也不過只選用裡頭的2到4種罷了。 依照不同的現實條件調整介質原料比重 還記得在第一篇一開始就說了,世上沒有完美的混合介質配方嗎?「對的介質」必須搭配不同植物品種的需要,以及栽種環境的條件。而影響栽種環境條件的因素,包括你所在地的日照強度與日照時間、通風、雨量、季節、甚至是你的個人習慣。是天生賤手,動不動就愛澆水;還是天生健忘,久久想到才澆一次。聽我這麼一說,好像調配介質又變得困難且複雜了。別擔心!萬事起頭難,其實也就難在必須跨出第一步,不實際去嘗試又怎會知道呢? 對於植栽新手或是剛開始想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三)提供養分

栽種介質的第三個基本功能就是要能提供養分,並透過植株根系吸收。 在前面開始的第一篇就有提到,一般不論是天然介質或是人造材料,本身雖然多多少少都含有養分和礦物質成份,其含量都無法滿足植物長期生長的需要。對於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氮、磷、鉀,以及像是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都必須適時補充,並經由栽種介質讓植物吸收。 「缺水」還是「缺肥」 一般來說,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於「缺肥」和「缺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塊根植物。如果你的塊根植物變瘦、表皮變皺、變扁、變軟但仍保有一定彈性,那多半是因為缺水的關係。在根系沒有受損的情況下,只需適度給水就能在兩三天內看到成效,塊根很快就能胖起來或硬起來。但是,如果植株缺乏的是營養或是礦物質、微量元素,表現出來的就不只是變瘦了。 植物缺肥很多時候是表現在葉子上。植株葉子顏色變淺、變黃、落葉都有可能是缺肥的表現。像是蘇鐵類植物如果葉子的顏色呈現黃綠色而非一般看到的深綠色,千萬別急著開香檳把它當成是特殊的變異株或是要出錦了。蘇鐵的葉色偏淺、偏黃多半是缺乏鐵元素的結果。 「泥炭土」與「培養土」要小心使用 在前一篇介紹「保水介質」時並沒有特別介紹到植友常用的泥炭土和培養土,那是因為在多肉植物的栽種上,我個人習慣將它們視為肥料,而非單純的介質。純的泥炭土是由從沼澤地區所挖出來的深層淤泥所製成,黏性極強,富含礦物質以及微生物菌,本身的肥力遠超過其他介質材料。在國內,純泥炭土大多從歐洲進口,其售價也比其他進口介質原料要貴得多,一般看到的泥炭培養土或是培養土大多是將進口泥炭土稀釋過後的產物,藉由混入其他有機介質材料像是椰纖土、木皮碎屑等再分裝販售,不僅市場價格更親民,混裝後的培養土本身仍舊保有相當不錯的含肥量,還更加疏水、透氣,就算直接拿來使用也沒問題。 由泥炭土混裝稀釋後的培養土常常被園藝業者用來栽種小苗,不僅能讓植株在短時間內長得飛快,長得茂盛,而且只需要栽種兩三個月就能上架銷售。一般在花市看到的小盆栽都是直接用培養土來栽種,或是再混入少量珍珠石來提高培養土的透氣性。 要注意的是,培養土雖然含有肥力但本身並不保肥。使用幾個月並經過頻繁的水份澆灌後,肥力流失相當快速,加上泥炭土和培養土一旦使用久了容易結成塊狀,不僅會影響排水,還會酸化生菌。一般從花市買回家的小盆栽若是原本就使用培養土栽種,回家後要馬上更換介質。而一般植友栽種的混合介質中若是有添加泥炭土或培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二)調節水份

介質的第二個基本功能就是要能調節水份,讓植株根部周遭保持乾濕交替的生長環境。 栽種對水份極度敏感的多肉和沙漠植物時,調整混合介質配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出一個能夠符合該物種發展根系,並滿足其水份需求的環境。不同的植物品種在不同的栽種環境下,對水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有的植株需要維持較長時間乾燥,有的則喜歡較為濕潤的環境。但乾太久會枯死,濕太久容易爛根,而乾與濕的拿捏,就仰賴調配適當的栽種介質。 雖然市面上常見的介質材料至少就有數十種,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力加工的,如果認真的去研究每一種材料,會發現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成分,並且內含許多不同的礦物質元素。對於植栽新手來說,大可不必去在意那些介質材料本身所內含的天然或化學成分,因為即使那些成分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考量實際盆植時能被用在介質裡的份量也非常有限,一般盆植所使用的介質總量所能直接供給植株的營養成份,根本無法長時間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在選擇或調配混合介質時,唯一的考量就是要先做到對混合介質中水份的控制與管理。 「疏水介質」與「保水介質」的完美搭配 如何調配出栽種介質適當的疏水性並達成乾濕循環的根部環境?這需要先瞭解一般介質材料的特性。市售常見的介質材料可大致分成「疏水介質」和「保水介質」兩大類。簡單講,栽種介質需要疏水到什麼程度,就是透過這兩類介質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來達成。 「疏水介質」顧名思義就是本身不太會吸收水份,即使浸濕了也能夠在短時間內變乾。一般天然的岩石和礫石,像是火山岩、蘭石、麥飯石、綠沸石,以及經過加工製造的發泡煉石、珍珠石等,都屬於疏水介質。由於岩粒和礫石本身質地堅硬,即使浸溼也不會溶解,使得顆粒與顆粒間能夠產生孔隙讓水份與空氣流通。顆粒越大,縫隙也越大,也就越疏水,也越透氣。 如果顆粒極小,那就變成砂了,像是一般河砂、輕石砂、富士砂等。砂粒與砂粒間的孔隙更小,疏水性及透氣性自然較差。 「疏水介質」本身不保水,水份很快就會流失。然而,疏水介質也不保肥,就算本身帶有一些礦物質成份,即使再添加人工肥料,也都很容易流失。不論是大顆的岩礫還是小到細砂,水份與養分的流失只是時間快慢的差別罷了。如果介質太過疏水,植株不僅會缺乏水份,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一般來說,在盆植時,植株體型越大,選用的盆也越大,而用來栽種的疏水介質顆粒也越大。大盆用小顆粒,疏水性變差;而小盆用大顆粒,疏水性會過強,水分很快流失。順帶提醒一點,

新手不要怕:認識多肉栽種介質 (一)穩定植株

對初入坑的植栽新手來說,該用什麼介質來栽種似乎是入手植株後最惱人的課題。「介質」指的是栽種用的土壤,但成分不一定是土,有可能是石礫或是其他天然或人造材質。平心而論,介質的選擇之所以會困擾植栽新手,一方面是因為本身對各種介質材料的特性還不瞭解,深怕選錯介質會把自己人生中第一棵或是迄今最貴的植物養掛。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相關的資訊太少,每每提到栽種介質,都是用「疏水」兩個字帶過。至於怎樣才會「疏水」?或是要「疏水」到什麼程度?你我大概都很難在網路資訊和公開文獻中找到答案。 介質從來就不完美 你是否注意到,不同的賣家在栽種相同品種的植物時,使用的介質也不會完全相同,好像每個賣家的介質配方都是獨門秘技。事實上,所謂的「混合介質」其實並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配方公式,所以當然也不會有什麼「萬用配方」或「通用配方」。 「對的介質」必須搭配不同植物品種的需要以及栽種環境的條件。也就是說,賣家所使用的介質即使直接拿去你家使用,其效果也未必一樣。雖然市面上有販售許多調配好的多肉植物專用混合介質,它們所混合的內容物只不過是按照「假設」一般多肉植物生長的基本需要來調配罷了。為了讓內容物看起來更豐富、更厲害,有些會刻意添加不同種類和顏色的材料,看起來內容豐富,有些還五顏六色,但其實功效都是一樣的。就我個人的觀察,一般市售的多肉植物專用混合介質其內容物顆粒都偏細小,比較適合小型植株或小盆栽來使用,並不適合用在中大型的植栽上。較大型的植株如果想直接使用市售的混合介質,其配方未必適合,且成本上似乎也划不來。 介質的功用:穩定植株、調節水份、供給養分 有沒有想過在植物原生棲息地的土壤實際包含了哪些成分?原產株在其自然棲息地的土壤就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介質嗎?當然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因地區環境不同而不同,即便是在你家的前庭和後院都可能挖到不同的土壤成分,更何況是在野外自然環境呢?植物的原生地不僅土質各地不同,往往還意外地貧脊,也正是在如此惡劣不適生長的環境下,才孕育出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的原生物種。 固定根系,穩定植株 對於喜愛園藝植栽的植友來說,在準備栽種介質時,只需要考量並達成三個介質的基本功能。其中第一個就是要能夠固定根系,穩定植株。 適度的增加盆和介質的重量能讓整體盆栽更穩固,特別是在使用重量較輕的傳統塑膠盆或瘦高的蘭花盆時,不妨將原本鋪在介質最底層用來加強排水並減少淤積的發泡煉石換成重量較重的中粒或大

雪葉西番蓮扦插完全攻略 -不說你肯定不知道

雪葉西番蓮(Adenia perrieri)是近10年內才在國際植栽市場上受到廣泛關注的物種,由於它的原生棲息地僅限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小塊區域,且低調地攀附隱身在河岸附近茂密的灌木叢中,加上本身並非塊根植物,但美得像雪花般的葉卻長久以來被誤認是來自另一款塊根雪葉西番蓮(Adenia metamorpha)。烏龍的遭遇讓這片雪葉真正的主人長久蒙上謎一般的過去,直到幾年前本尊得以正名並且出現在國外網路社群和植栽市場上,雪葉西番蓮立馬受到全球植友關注。 很難想像如此萬人迷的雪葉西番蓮竟然那麼晚才被正式引進大眾植栽市場。多數罕見物種和植友心中的夢幻逸品之所以會稀有,多半是因為其本身繁殖不易,導致該物種野生族群數量少到幾乎瀕臨滅絕,甚至早已在地球自然界中消失,僅能在玩家的私人收藏中,或是變身為人工培育的園藝種才有機會看到它們的身影。然而,雪葉西番蓮不同,它不僅容易栽種,扦插繁殖的發根成功率甚至還比一般多肉植物要高出許多。但「種活容易,種美難」,要展現雪葉的特色,塑造植株最美的外觀型態,打從選定扦插樣本開始就處處是關鍵。 為何選擇扦插繁殖? 要把雪葉西番蓮栽種得枝繁葉茂並不容易,夏型種的雪葉進入休眠期後,它的招牌美葉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枯黃掉落,而就在這個生長季才剛長出的枝條也會從末端開始往回乾枯,加上雪葉枝幹的生長一般都是見長不見分枝,植株到了休眠階段,整體的外觀樣貌就像又回到入夏前的原點。要想看到植株成熟開花並得以結果繁殖並不容易,反倒是藉由扦插的方式來繁殖要方便且快速非常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讓你無法不選擇扦插雪葉的理由。 原生雪葉西番蓮本來就是稀有物種,原產株取得不易。 雪葉西番蓮的插枝繁殖,發根成功率意外地高。 不同的雪葉西番蓮個體之間葉片型態的差異頗大,插枝繁殖可以篩選葉形較美的植株當母本,直接複製成美葉扦插苗。 雪葉西番蓮的扦插較不受時空環境的影響。 與其讓枝條到了植株休眠時自己乾枯,不如先切下來繁殖。 切枝後的植株母本重新長出多個分枝的機會大增,讓原本的植株長勢更加茂盛。 藉由適當的作法和技巧,雪葉的扦插株在外觀上可以長得跟實生的個體幾乎一樣,甚至看不出扦插切割的痕跡。 一般植友對於扦插繁殖的植株最大的期待莫過於是能長成跟實生植株或是原產株一模一樣,特別是塊根植物,希望插枝也能長出肥大的塊根或塊莖,這不但難度高,也非常曠日費時。對於不屬於塊根植物的雪葉西番蓮來說,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