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雪葉西番蓮扦插完全攻略 -不說你肯定不知道

雪葉西番蓮(Adenia perrieri)是近10年內才在國際植栽市場上受到廣泛關注的物種,由於它的原生棲息地僅限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小塊區域,且低調地攀附隱身在河岸附近茂密的灌木叢中,加上本身並非塊根植物,但美得像雪花般的葉卻長久以來被誤認是來自另一款塊根雪葉西番蓮(Adenia metamorpha)。烏龍的遭遇讓這片雪葉真正的主人長久蒙上謎一般的過去,直到幾年前本尊得以正名並且出現在國外網路社群和植栽市場上,雪葉西番蓮立馬受到全球植友關注。

很難想像如此萬人迷的雪葉西番蓮竟然那麼晚才被正式引進大眾植栽市場。多數罕見物種和植友心中的夢幻逸品之所以會稀有,多半是因為其本身繁殖不易,導致該物種野生族群數量少到幾乎瀕臨滅絕,甚至早已在地球自然界中消失,僅能在玩家的私人收藏中,或是變身為人工培育的園藝種才有機會看到它們的身影。然而,雪葉西番蓮不同,它不僅容易栽種,扦插繁殖的發根成功率甚至還比一般多肉植物要高出許多。但「種活容易,種美難」,要展現雪葉的特色,塑造植株最美的外觀型態,打從選定扦插樣本開始就處處是關鍵。

為何選擇扦插繁殖?

要把雪葉西番蓮栽種得枝繁葉茂並不容易,夏型種的雪葉進入休眠期後,它的招牌美葉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枯黃掉落,而就在這個生長季才剛長出的枝條也會從末端開始往回乾枯,加上雪葉枝幹的生長一般都是見長不見分枝,植株到了休眠階段,整體的外觀樣貌就像又回到入夏前的原點。要想看到植株成熟開花並得以結果繁殖並不容易,反倒是藉由扦插的方式來繁殖要方便且快速非常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讓你無法不選擇扦插雪葉的理由。

  • 原生雪葉西番蓮本來就是稀有物種,原產株取得不易。
  • 雪葉西番蓮的插枝繁殖,發根成功率意外地高。
  • 不同的雪葉西番蓮個體之間葉片型態的差異頗大,插枝繁殖可以篩選葉形較美的植株當母本,直接複製成美葉扦插苗。
  • 雪葉西番蓮的扦插較不受時空環境的影響。
  • 與其讓枝條到了植株休眠時自己乾枯,不如先切下來繁殖。

  • 切枝後的植株母本重新長出多個分枝的機會大增,讓原本的植株長勢更加茂盛。

  • 藉由適當的作法和技巧,雪葉的扦插株在外觀上可以長得跟實生的個體幾乎一樣,甚至看不出扦插切割的痕跡。

一般植友對於扦插繁殖的植株最大的期待莫過於是能長成跟實生植株或是原產株一模一樣,特別是塊根植物,希望插枝也能長出肥大的塊根或塊莖,這不但難度高,也非常曠日費時。對於不屬於塊根植物的雪葉西番蓮來說,實生的植株與插枝繁殖出的個體差異並不大,甚至插枝長成的個體更接地氣,比剛進口的原產株更容易栽種且長勢更好。以至於市場上會出現將進口原產乾貨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賣甘蔗一樣上架出售的狀況。

雪葉西番蓮插枝如何發根?

雪葉西番蓮插枝繁殖方法其實很簡單,將選定的枝條切下後先要保持切口切面濕潤,或直接用透明容器裝清水以水耕法發根即可。切的時候建議使用鋒利的超薄刀片,盡可能保持切面平整。如果刀具不夠鋒利或是使用剪刀,刀鋒的下壓力會壓迫枝幹表層造成枝幹內維管束阻塞,導致扦插的枝條很快就會出現乾枯。一般水耕栽種時,如果葉片不斷地枯黃掉落或是枝條末端持續乾枯,十之八九就是這個原因造成。

經常有植友詢問,水耕法養根時是否要在水中加入營養液、HB-101,或是發根劑?我個人的作法是保持清水透明清澈,其他什麼都不加。個人經驗,加了反而容易導致清水混濁生菌。對於植友們提到的那些添加物,我個人將其統稱為「加心安」。加了對植株不一定有幫助,但會讓自己心裡感覺舒坦一點,心中對植株的關愛和擔心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透過「加心安」得以稍微釋放。

如果也想「加心安」,個人倒是有一個自己誤打誤撞嘗試出來的偏方,不僅心安,還真的有效。那就是在水中加入小粒白火山岩,水的高度一定要蓋過火山岩粒。這麼做的優點是有可能縮短發根或長出根瘤的時間,還有機會同時爆出幾條粗根,似乎對加快枝幹木質化也有幫助喔!而唯一的缺點就是由於水中岩粒的阻擋,會干擾直接觀測發根的狀況。

水耕法的好處是可以隨時觀察切口復原及發根的狀況,可使用植物燈輔助栽種,或是將植株放在遮蔭通風處觀察,待白色根頭冒出後再換成用一般多肉混合介質盆植。

雪葉西番蓮可以葉插繁殖?

說實在地,雪葉西番蓮是生長力極強的原生物種,不僅插枝繁殖時,枝條發根的成功率高於一般植株,甚至是將帶葉梗(葉片與莖的連結部分,其上端與葉片相連,下端著生在莖幹上,也稱作葉柄)的雪葉拿來葉插,新鮮的葉片也可以從葉梗處冒出根來。只不過建議植友不需要浪費時間嘗試,因為即使葉梗處已經發根,葉片和葉梗也不會長出新的分枝,只能讓你短暫爽一下,等到葉片開始乾枯,就算有根也是整個報銷,無法達到繁殖的目的。

雪葉西番蓮切不同部位插枝會有差別?

連葉梗都能發根的雪葉西番蓮,還有哪個部位不能拿來扦插?如果目的只是要能「發根」並先排除時空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不論枝條粗細、長短,新枝還是老幹,雪葉西番蓮幾乎隨便切下哪一段都有機會發根。切的位置也無關是在枝幹銜接處、靠近節點上下位置,還是切在前後節點之間,都有機會冒出根來。即便如此,不同的選擇對於扦插繁衍出的個體在順利發根後能否繼續存活,或是在外觀上能否長成與實生植株相同的樣貌,在這些地方會產生明顯的差異。

雪葉西番蓮的枝幹在外觀上大致可分成兩部分,一是表皮呈現棕灰色已經木質化的主幹和老枝(以下簡稱「木質部」);而另一則是表皮仍是綠色的新枝和細枝(以下簡稱「新生部」)。

  • 木質部插枝枝條可長可短,發根成功率高,但耗時較長。

  • 切下的木質部即使發根後要長高不易,只會從頂端切口邊緣發出新的枝條繼續長高,植株型態受限。
  • 木質部發根後很難長成和實生一樣的外觀,枝幹越粗,切口的刀傷痕跡越難掩飾和復原。
  • 新生部切來插枝較容易長成與實生株近似的個體,且切下的枝條越細,其根部之後長得越接近實生的外觀。
  • 新生部切下的枝條長短會影響發根,枝條太短容易半途就脫水乾枯或軟爛,但枝條比較長也不保證較容易發根。
  • 新生部插枝時,枝條上是否帶葉會影響發根成功率,包含成熟葉片(非新生的嫩葉)的枝條較容易成功發根。
  • 新生部在發根的過程中一旦原本綠色的表皮開始轉黃,就是發根失敗的信號。
  • 木質部只要發根後幾乎都能順利存活,而新生部即使已經長出根頭,還是可能在不久後掛掉,特別是在發根後葉片卻枯黃掉光時,植株很難存活。

  • 木質部插枝時,發根後若枝幹頂端長出新的枝葉,表示插枝成功。新生部插枝發根後,必須等到靠近根部的枝幹開始木質化才算成功,也才能確保植株能順利活下去。

何時適合雪葉西番蓮插枝繁殖?

在什麼時間或季節適合雪葉西番蓮的插枝繁殖呢?我的「假設」是全年都可以,但必須視狀況而定。說是我的「假設」,因為本身沒有在植株休眠期還切枝條來扦插的經驗。

要知道雪葉西番蓮到了休眠期葉片差不多都會掉光,而枝條較新、較嫩的「新生部」也幾乎都會乾枯,綠色的細枝可能就只剩下最前面與木質部連接的一小段,如果此時要切枝幹來扦插應該就只能切較粗的「木質部」了。對我而言,切一段木質部來扦插,跟拿一棵無根的乾貨來發根是一樣的意思,也就是說直接用幫乾貨發根的方法來幫切下來扦插的木質部枝幹發根就可以了,而且應該全年都可發根,差別只在於等待的時間長短罷了。

而我個人不會切雪葉西番蓮的木質部來扦插,一方面是捨不得,因為木質部在植株休眠期間仍會持續生長,而且是植株身上唯一不會因為進入休眠期而乾枯的部分,也是讓雪葉西番蓮可以一年長得比一年大的關鍵。另一個不切木質部扦插的原因就如前面提到過的,木質部插枝很難長得像實生株,且日後整體型態發展會受限。

所以,為了不影響母本的持續生長,也為了讓扦插繁殖出的新個體未來能展現更完美的型態,個人認為雪葉西番蓮最佳的插枝時間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也就是春末夏初植株剛進入生長季,植株剛開始發枝展葉的時刻;以及九月中秋節過後到植株即將休眠,雪葉葉片開始變黃、枯萎前的這段時間。

在生長季開始就插枝,切的是不久前才長出的新枝條,生長力旺盛。而新枝剛被切除的母本也可能因此長出更多分枝。而在生長季即將尾聲前插枝,切的也是在這個生長季才長成的枝條,即使不切,這些枝條很可能還是會在植株進入休眠期後全都枯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並不完全是因為即將枯萎才趕緊切下枝條扦插,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造物主的安排,進入休眠前的插枝繁殖,插枝株的發根率特別高,成果甚至超越初入夏時的紀錄。

植友或許會問,如果是選在上述兩段時間之間,也就是在國內的盛夏期間切新的枝條來插枝,結果又會怎樣?老實告訴你,我個人的經驗是扦插的成功率會直接從夏初的90%以上突然就掉到30%以下,要不你也來挑戰看看!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http://www.wscaudex.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讓塊根長得又大又肥?

塊根植物的塊根要如何養才會又大又肥?這是花友常常會問到的問題。既然是種塊根植物,大多數花友都希望自己所栽種的塊根能又大又美,讓植株更具觀賞性。可是塊根植物的塊根大多是以龜速在長大,好像有在長的都只有攀藤和枝葉,有時侯塊根還會越養越小。面對這些問題,還是要先從認識「塊根」開始。 「塊根為部分植物物種藉助其構造上膨大了的部分而形成的營養素貯藏器官。這些構造存在於多年生植物,用以在其越過冬季或旱季之時,得以保留至下一生長季度時為植物的重新生長提供營養及能量(維基百科)」。 塊根變大變小變硬變軟是正常的現象 既然是儲藏器官,隨著存量的多少而在外觀大小上有所變化也是正常的事,無需過度緊張。一般來說,植株在生長期由於枝葉爆長,對於水份及養分的內耗也高,一旦根部的吸收供給不及,塊根內儲存的水份和養分就會被消耗掉而造成塊根部位逐漸縮小。而塊根的大小變化,有時也會造成硬度上改變,按壓時會感覺變軟,甚至會有內部中空的感覺。只要輕輕按壓時仍能感覺到植株表皮的彈性,而不是ㄧ按就凹陷下去,植株的健康應該就沒問題。千萬不要有事沒事給它過度按壓,原本健康的植株也可能因此而造成內傷。 休眠期的塊根長得快 反倒是植株到了休眠期,因枝葉開始枯萎,生長幾乎完全停頓下來,但此時的植株少了對養分的需要和消耗,塊根似乎更能有效率的補給庫存。塊根植物在休眠期間,往往能更容易看到塊根部位比較明顯的長大。 此時,即使發現塊根部位的成長,也千萬不要過度給水喔! 少了枝葉生長刺激內部代謝循環,根部的吸收力也大幅降低,此時過度給水容易造成根部潰爛,有時也會發生塊根因為吸收太多,成長太快,而撐破肚皮整個爆裂的狀況。 有效的水份管理讓塊根長大 唯有讓介質保持明顯的乾濕變化才能刺激塊根持續的吸收與肥大。給水太多會爛根; 給水太少,塊根底下的鬚根會萎縮。必須讓介質保有一定的濕度或是避免長時間完全乾燥,讓深入介質深處的鬚根能健康的發揮吸收的功能,並藉由乾濕的變化讓根部持續自介質吸收養分和水份。千萬不要一直澆水,我也不建議在植株休眠期完全斷水。 修剪枝葉也能讓塊根增肥 開源也要節流,適度的修剪枝葉能減少塊根內儲存的養分消耗,可以降低塊根縮小的情形,甚至有助於塊根部位的成長。但千萬別在生長季把枝葉剪光喔,還得靠它行光合作用。 要確認植株有沒有問題從 「 根 」 開始 雖然說塊根形體大小的變化是正常的現象,一旦感覺或觀察到塊根部位出現凹

多肉塊根植物該如何澆水? 做對三件事就好(之一)

花友在詢問有關植物養護的問題時,總是特別關心澆水的問題,每當入手新的植物,腦海中必定浮現一些問號,像是「該多久澆一次?」、「要澆透嗎?」、「要澆多少?」等等,好像要讓植株能夠長好變美的關鍵都跟澆水有關。 等到栽種一段時間之後,澆水可能又變成所有問題和錯誤的元凶,「葉子變黃了,是不是水不夠?」、「好像有點枯,是不是太乾了?」、「有落葉,是不是水太少?」,只要植株出現一點點改變,八成都跟澆水有關。而且十個裡面有八個會認為可能是水澆太少,若不是已經目睹植株軟爛,極少數會懷疑是水給得太多。 再加上對多數的花友來說,「澆水」這個動作似乎是表達對植物關愛最自然、最合理的方式。「無聊的時候,澆一下。」、「經過的時候,澆一下。」、「天氣好的時候,澆一下。」,這些愛的表現總是在不經意中發生,即使一天已經愛過好幾回,也不厭倦。 要做好的第一件事:要寧乾勿濕 很多花友害怕給植物澆水,尤其像是種塊根植物,水澆太多,介質長期處在潮濕的狀態,甚至積水不退,植株很容易爛根就掛掉。水澆太少,根系開始萎縮,植物得不到外部提供的水份和養分便開始內耗,一旦植物開始吃自己,植株的外觀勢必開始萎縮變瘦。只不過水太多容易讓植株在短時間內就因為潮濕所引來的其他問題而陣亡,而水太少頂多讓它看起來營養不良,但往往還能撐個半年一年,期間只要恢復供水,它很快又會活起來。 所以,如果真的對澆水不是太有把握的話,寧可先別澆太多水,觀察一陣子再一步步調整澆水的方式。也不要看到塊根瘦了,就急著用水來餵飽它。除非您是懶到讓植株完全靠天養,或是忽然失憶不記得它的存在所以沒有澆水,多肉植物要乾死的機會其實不大。相反地,水澆太多才是植物十大死因裡的第一名。 剛收到的植物該不該澆水? 這也是花友常問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但是要視不同的狀況。 植株有根,而且根部沒有外傷。此時就放心地澆吧,植株應該已經渴了好多天,就讓它喝個痛快。 植株有根,但根部可能因為裸根運送或其他因素有些斷根的傷口或外傷。此時要先確認傷口已經乾燥且不太會有受感染的風險才澆水。如果植株還是裸根,就先觀察幾天再上盆,上盆後可直接澆水。 植株無根。此時的植株根本沒有喝水的能力,水澆了也是白澆,澆多了反而容易爛,何必自取滅亡呢?如果是為了要誘根,那就是不同的狀況了,要注意的不只是澆水而已。 我個人的習慣是植株上盆後就直接澆水,而且不只是澆

如何分辨象足漆樹(Operculicarya pachypus)和列加氏漆樹(Operculicarya decaryi)?

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都是原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物種,只不過在國內一般看到的象足漆樹成株幾乎都是進口的原產株,型態偏矮肥。而列加氏漆樹則都是在本地繁殖的園藝種,外型較為修長。也因為有這樣的差別,一般在國內要辨別這兩種植物的成株並不難,光從外觀型態就能大致分辨。但是,如果看到的是小苗,或者體態上不是我們印象中矮肥的象足漆樹和修長的列加氏漆樹,要分辨就不太容易了。 外型體態的差異並非絕對 中間是列加氏漆樹 象足漆樹即使是原產株也是會有體態修長的個體,並非都是矮胖。如果是從小在本地培育的園藝種那就更不用說了,不論你怎麼孽它,它就是直直往上長,無法長成矮胖的體態,外觀與一般所看到的列加氏漆樹幾乎完全一樣。同樣的,列加氏漆樹也並非都是修長的樣貌,其原產株也和象足漆樹一樣,有偏矮肥的型態,兩者其實很容易被混淆。如果拿這兩種植物的小苗或幼株來比較,那更是很難從外觀上分辨得出來。 枝條彎曲的程度不同 左半是列加氏;右半是象足 依照枝條彎彎曲曲的程度來分辨這兩種植物應該是最常用的辨別方式。象足漆樹的枝條比較明顯呈現彎彎曲曲的型態,而列加氏漆樹的枝條比較直。只不過這種「相對比較」的差異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在品種的判定上是有困難的,枝條要多彎曲才是象足漆樹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 葉子上不同的特徵因個體而異 關於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在葉子上的差異,說法蠻多。大致上有下列幾種說法: (1) 列加氏漆樹的葉子表面比較油亮,象足漆樹的葉面偏平光的效果。 (2) 列加氏漆樹的葉面成圓弧型凸起的泡泡狀,而象足漆樹的葉面平整沒有弧度。 (3) 列加氏漆樹的葉感覺比較厚,而象足漆樹的葉則比較薄。 (4) 列加氏漆樹的葉面看不見葉脈,但象足漆樹的葉脈較明顯。 對於上述這四種葉部的特徵,在實際比較過不同的植株樣本後,我認為沒有任何一種說法是絕對成立的,但準確性保守估計應該有六成以上,只是這些也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沒有絕對的標準,要從單一個體上判斷並不容易。 花的顏色不同 很多外表型態類似的植物或是同屬的物種都必須看花的型態來確認其身份,象足漆樹與列加氏漆樹雖然可以從前面所列舉的許多不同點來分辨,但還是有蠻多例外,唯獨花的顏色是比較明確的差異,象足漆樹開黃綠色偏白色的花,而列加氏漆樹開紅色的花。只是要等植株開花也不是容易的事,除非已經開過花驗明正身,不然要等開

你剛入手的象足漆樹會發根嗎?

由於進口植株一批批到貨,最近國內植物市場上的象足漆樹銷售似乎特別熱絡,與象足漆樹發根及養護相關的詢問訊息也突然暴增。幾天前一位同為肉痴的好友與我分享網路上的一則象足促銷活動,活動內容大概是提到只要與該賣家購買的象足漆樹比賣家自己種的更快發根,就能獲得額外一棵象足漆樹。我這位朋友看了非常興奮,心想發根之後還能買一送一,當場躍躍欲試。 先不論這個活動的獎品誘因大不大,活動成不成功,我只笑笑地告訴我這位朋友,如果那位賣家有誠意,應該把活動改成雪中送碳,萬一買到的植株沒有發根就多送一棵,而不是發根了還來錦上添花。以這個活動來看,全部都不發根的機會應該是遠大於提早發根的。 進口象足漆樹乾貨的發根率很難超過 30% 多數花友應該都聽說過剛進口的象足漆樹很難發根,到底有多難呢?我從國內外一些園藝花友前輩們分享的實際經驗裡,聽過最高的大約是 30% 左右,其中也有不少是全軍覆沒。這也是爲什麼穩根的象足漆樹的價位在市場上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甚至體型較大的植株由於產地數量越來越少,市場價格還不斷地往上漲。 就個人看法,主要有四個因素會影響象足漆樹發根,分別是植株現況、季節、溫度與濕度。後面三個基本上都跟氣候環境有關,但我認為植株本身的健康狀況才是能不能順利發根的關鍵,很多上架待售的乾貨根本已經是半個標本或已病入膏肓,不可能存活或發根。因此,在了解如何讓植株發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這些架上的植株是不是具備能發根的條件。 象足漆樹大多要先切根才能進口 按照國內植物進口檢疫相關規定,進口象足漆樹時,包括從馬達加斯加直接輸入,都僅限於植株的地上部,也就是必須要切根,可以全株進口的國家寥寥可數,以至於一般所看到販售中的象足漆樹乾貨都是以無根的狀態上架,而在根部切口的附近塗上一層米黃色或是淡綠色的殺菌劑以避免植株在包裝運送過程中染菌。 雖然說進口前必須去根是政府的規定,但要怎麼切、切多還是切少可就是門學問了。植株可能因為根部切太少而被擋在海關無法順利進口,但也可能因為切太多而無法發根。 象足漆樹的主根是植株存活與發根的關鍵 象足漆樹原產株在其肥大的主幹底下會像漏斗一樣忽然緊縮成一根又細又直能深入地底岩縫的主根,在採集時必須將主根切斷,僅留一截與主幹相連的主根,看起來蠻像一支肥大的火雞腿。一般在野外採集植株時,主根的切口是最容易染菌的部位,一旦感染就會一路往上蔓延。當切

如何分辨巨鳳之卵(Boophone haemanthoides)與布風花(Boophone disticha)?

巨鳳之卵(Boophone haemanthoides)是一種鱗莖狀草本植物,其鱗狀球莖一半以上生長在地面上,產生相當大的繖形花序。它可以算是近兩三年來最受歡迎的球莖類植株,每每看到有人販售就立刻秒殺,在市場上總是供不應求。也因為如此,巨鳳之卵成為網路詐騙的熱門品種,不法的賣家常常拿布風花(Boophone disticha)來魚目混珠,當成是巨鳳之卵來四處兜售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有些布風花與巨鳳之卵的相似度可達95%以上 巨鳳之卵與布風花本來就是近親,巨鳳之卵原產於非洲的納米比亞和南非的開普省,而布風花幾乎遍及非洲中部以南和整個非洲東部地區。布風花本身會因為原生地環境不同,表現出許多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寬波浪葉的布風花,看起來跟巨鳳之卵的相似度幾乎可達95%以上,更不用說當它們在被販售或是運送時,植株都已經被去葉去根,只剩下一顆球莖,這時想要分辨是不是巨鳳之卵更是難上加難。 要分辨巨鳳之卵,有的人可能會選顏色,認為葉子的顏色偏藍的就是巨鳳之卵。有的人會選葉形,認為葉子比較寬,葉緣又呈現波浪狀的才是巨鳳之卵。但事實上,藍灰色葉、寬葉、波浪葉等特徵,在某些原生地的布風花身上也看得到。 藍葉與綠葉都是巨鳳之卵 不要再單憑顏色來分辨是不是巨鳳之卵了,因為巨鳳之卵本來就有分成綠色葉和藍色葉兩種型態,小時候分辨不出來,看起來都一點點藍綠色。而且葉的顏色隨著時間不同會有明顯差異,今年很藍的葉子枯萎休眠後,等植株醒來再長出的新葉可能會偏綠。當巨鳳之卵長到成株後就會各走各的路,綠的變更綠,藍的變更明顯的藍。如果您喜歡藍葉的巨鳳之卵,建議您多花一點銀子買棵又大又藍的,以免為了省錢挑小棵的,不幸押錯寶,長成後綠到連您的臉都綠了。 巨鳳之卵有哪些主要的特徵呢?  以下我列舉出一些巨鳳之卵的特徵,大家可以比較看看: (1) 整體看來,巨鳳之卵的葉形比較寬,葉緣呈現大波浪狀。布風花也有寬葉的型態,但以相同大小的球莖來比較,巨鳳之卵的葉面似乎稍微再寬一點。 (2) 巨鳳之卵的葉片摸起來比較厚,尤其乾掉的葉片摸起來像海帶一樣;而布風花的葉片相對比較單薄。 (3) 巨鳳之卵的葉可能會帶有藍色,為什麼說可能,前面已經解釋過。但是,如果是比較藍葉的巨鳳之卵成株,它所呈現出的亮藍色,是藍葉布風花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4) 最後一點可以說是分辨巨鳳之卵和布風花的必殺絕招,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布風花無法模仿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