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幾個常被問到卻又難回答的問題

對我來說,回覆花友的留言以及解答有關植物、栽種,和販售相關的提問已經是每天必修的功課。有時遇到一些我不懂或是本身並沒有相關經驗,我只能老實回答自己不懂、沒有處理或遇到過類似的狀況,或是私下再去請教別的前輩找答案。平心而論,為了解答這些五花八門的詢問,自己也學習到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植栽技巧。 花友經常會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其實不好回答,不是問題很難,也不是因為我腦中沒有答案,特別是那些問題聽起來似乎都很稀鬆平常。 請問要多久澆一次水? 這個問題夠普通了吧?一般花友在購買植株後幾乎都會問到這個問題。據我了解有些賣家其實蠻忌諱去回答這個問題,會盡量避免回答得太具體,深怕萬一花友照做把植株澆死了怎麼辦? 如果你有常在網路上扒文或是上估狗找答案,有關澆水最安全,也是最籠統的講法,就是「乾透澆透」,幾乎每一篇文章都用這四個字簡單帶過。所謂「乾透澆透」說的就是控水管理,介質全乾後再澆水。而一般花友期待的答案應該是一週澆幾次?怎麼澆?但說實在的,我又不是你鄰居或是跟你同住,我哪知道你盆栽中的介質多久會全乾啊?萬一你的栽種環境很潮濕或是介質很保水,即使一週澆一次也可能會爛啊! 請問該用什麼介質? 該用什麼介質來栽種也是一個普通到不行的問題,對吧?但這也是個難回答的問題。一般會聽到或看到最標準,當然也是最籠統的講法,就是「要疏水」。介質夠疏水,植株就比較不會爛根。萬一太疏水導致水份不夠怎麼辦?反正多肉植物大多比較耐旱忌濕,水不夠總比水太多好。 一般花友想知道的不外乎介質的內容物該拿什麼來混合?要用什麼比例?這其實也跟前面提到的控水管理有關,我哪知道混合調配好的介質在花友家要花多久才會從濕透變成完全乾燥?其實也只能依照自己在家操作的經驗來回答,但問題是同樣的配方複製到花友家去用到底合不合適?何況在本島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的情況常常是大不相同。為了避免自己的配方把別人家的植物養掛,這問題真的很難具體回答。即使回答比較具體,我能提供的也是一個比較安全且大致OK的配方罷了。雖然植株較不會養掛,但要養得美可能還需要搭配勤勞澆水和適時施肥。除非比較有把握或是單純只為了發根,我個人不太習慣直接建議混合介質的內容和比例,花友需要不斷的嘗試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請問這棵是不是 ( 植物品種 ) ? 也許是因為有發表網誌文章的關係,常常會花友私訊要求協助...

我心中的「懶人植物」

何謂「懶人植物」?印象中在真正接觸植栽以前,很多人都把仙人掌當成是「懶人植物」,也因為仙人掌在很多人心中等同於「多肉植物」,一講到多肉植物腦中就直接出現仙人掌的畫面,所以也有人把多肉植物都當成是「懶人植物」,指的是不用照顧,不需要澆水 ,放在哪裡都能生長的植物。 對植物稍微認識的人都知道,仙人掌屬於多肉植物,但多肉植物並不只有仙人掌。不論是仙人掌還是多肉植物,並沒有不需要澆水、不需要照顧就能長得好的活植物。世上沒有真正的「懶人植物」,只有「懶人」。 「懶人植物」:容易栽種養護的植物 如果放寬對「懶人植物」的定義,當它是比較容易栽種,比較不需要常常理它的植物,在我腦中倒是馬上能浮現出一些植物的畫面。就我個人實際的栽種經驗來看,我把手上現有的幾千株植物大致分散在四個地方栽種: 目前大部分的植物是栽種在有遮雨棚的溫室中,夏季一週澆水一到兩次,冬季一到兩週澆一次水,不時需要去做些整理、換盆、除草、修剪等雜活。 其次是露養區,在露養區的植物基本上有一半是靠天養,雖然有時也需要整理特別是除草和驅蟲,但只有在長時間不下雨時才會去澆水。 第三是在我住家的陽台,由於最靠近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我主要的工作場所。光源除了散射的日光外,都要靠植物燈來補足。這裡看到的大多是需要特別照顧的實生苗、插枝苗、等待出貨的植株,或是一些有狀況需要特別觀察或照顧的植物。特別是小苗,幾乎兩三天就要補一次水。 最後則是在住家另一側窗外加裝的鐵窗區,這一區受限於建築方位及低樓層的影響,半日照;由於擔心會滴到樓下經過的路人,澆水也無法太豪邁,所以只能栽種不需強日照又比較耐旱的植物。當然,這個區域也是我花時間最少,幾乎不太需要整理、照顧,每隔一兩週偶爾想到才來澆一次水的地方。沒錯!談到「懶人植物」我馬上想到的就是這裡,而目前在這個鐵窗區裡主要栽種的都是橄欖科植物。 橄欖科適合都會區的懶人栽種 橄欖科植物主要原產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有灌木也有喬木,尤其是一般花友比較熟悉的沒葯橄欖和乳香橄欖,大多來自中東和非洲比較乾燥貧脊的地區,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強,除了少數幾個品種外,大部分的沒葯橄欖和乳香橄欖都容易栽種,對日照的要求,即使枝葉因為日照不足而徒長,也能藉由適當的修剪維持不錯的外觀的型態。對乾旱的耐受性也高,兩週澆一次水還是能維持植株不錯的樣貌。對於居住在都會區公寓...

你知道市售象牙宮有幾種?

棒錘樹屬的象牙宮應該是目前國內多肉市場上最火的植物了,花友在選購象牙宮時,除了價格,主要考量就是植株有根無根以及外觀型態了。說到外觀,長久以來國內花友對於棒錘樹屬植株型態的偏愛就像對其他多數的塊根植物一樣,總希望植株有個又圓又肥的肚子。而近一年來,大家對於象牙宮的審美觀似乎又再進化,除了矮肥還要外加短手指,也就是枝條要短。所以,我想問的是這些高矮胖瘦、長枝短枝的象牙宮,你以為它們都是一樣的象牙宮嗎? 「園藝繁殖株」 國內較常看到的象牙宮很多是屬於一般的園藝繁殖株,也就是花友口中的「實生」,幾乎所有市面上販售的小苗和幼株都是屬於這一種,反倒是較大的個體比較少見。園藝繁殖出的象牙宮在外觀上與原產株明顯不同,差異大致上表現在三個地方: 1、園藝繁殖株外觀較瘦高類似酒瓶狀或三角錐,較少出現肚子很圓的個體。 2、園藝繁殖株的表皮顏色一般都是墨綠色或灰綠色帶有一層銀色的光澤。除非植株有外傷或曬傷留下不同顏色的斑塊,不然清一色都相同。 3、園藝繁殖株的塊根表皮較粗糙,常有明顯的橫紋,較小的個體和幼株身上有細刺,而枝條上的刺也比較多比較長。 這些特徵在不同的個體上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並非絕對,偶爾還是有機會看到園藝栽培出較圓的個體。此外,要知道並非所有進口的象牙宮都是原產株喔,有時候像是在泰國當地繁殖場所栽培的象牙宮也會出現在國內多肉市場,其外觀較類似本地的園藝繁殖株。 「原產株」 國內這兩三年由於全民瘋象牙宮,市面上的原產株爆多,特別是較大的個體幾乎都是從馬島來的,也有輾轉從日本輸入的。差別在於從馬島進口的植株都要去根,也就是一般說的「切屁股」。而從日本來的就要看是在當地養殖過的原產株,還是直接從第三地轉運而來的,前者通常帶根,而後者大多也是沒屁股。 原產株在外觀型態上較為多變,雖然高矮胖瘦都有但一般矮胖的比例相對較高,即使是是較小的植株一樣能長成圓圓胖胖,主要是受到原棲息地環境的影響。象牙宮的自然棲息地多半是在岩石高地的石礫區和風勢強勁的岩石陡坡上,長期受到強風和礫石沙粒的襲擊,彷彿天天在去角質挽面,植株表皮早被削磨得光滑無刺。此外,塊根植物的表皮顏色往往跟其棲息地周遭土質與石礫所含的礦物質有關,生長在紅土區的植株表皮通常也是紅的,而生長在較為肥沃的泥沼區則容易變黑。生長在岩石區或礫石上則多為淺色。馬島多變且豐富的自然元素也讓象牙宮展現出許多不一...

「馬島雙象炮」:淺談象足漆樹與象牙宮

要說到國內最夯的進口多肉植物,象足漆樹一直是花友心中的頂級夢幻逸品,而最受歡迎的人氣王則屬象牙宮了,這兩款馬島巨炮,簡直橫掃國內多肉市場及眾多花友的心。象足漆樹屬於小型的落葉喬木,而象牙宮則是棒錘樹屬的塊根植物,仔細想想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有趣的是它們還真有一些共同點。 都從日本紅來台灣 首先,不管是象足漆樹還是象牙宮都是在日本國內廣受喜愛與吹捧再紅來台灣。日本花友出了名超愛象足漆樹,過去要進口象足漆樹原產株,就得跟日本進口商搶貨,而近幾年對岸的大國也加入了搶貨的行列。坦白說,在原生地要出口象足漆樹最穩當的作法,是將野外採集回來的植株,先在當地盆植養根一年後再裸根空運,這樣的植株就能大幅降低在新環境難發根的風險。可是日本進口的象足漆樹大多是以拼新鮮度為主,採集回來的植株立即包裝登機直輸日本,即使日本當地的氣候並不適合象足漆樹發根,發根率往往不到10%,但前仆後繼的進口新鮮植株,也讓日本花友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的發根技巧並開發出許多相關商品,創造不少「象足商機」。 這兩年象牙宮在本地的流行,日本植物潮牌應該也功不可沒。藉由象牙宮與潮盆的搭配,或者是出現在其他潮流商品上的象牙宮圖像、公仔等,讓象牙宮一夕爆紅。坦白說,棒錘樹屬的物種長相都很類似,除了象牙宮外,像是伊洛棒錘樹、一本尼、席巴女王之玉櫛等都有著相同的「Family Face」,而且都比象牙宮容易栽種,為何選的是象牙宮,我也百思不解。 都是馬島原生種 其次,象足漆樹和象牙宮兩者都是來自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物種。即使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有不少園藝栽培出的植株,但不論是象足漆樹還是象牙宮一旦出了馬島,培育出的個體在外觀上就變了個樣,明顯與原產株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原產株外型比較矮胖,外地栽培的植株則偏高瘦。而象牙宮原產株的塊莖表皮光滑,色澤多變,但園藝培植出的植株比較多刺且都是灰綠色。 都難發根 第三個共同點則是進口象足漆樹和象牙宮兩者根系都不發達,都超級難發根。象足漆樹本來就是出了名的難發根,一旦主根被切斷只會再長鬚根,發根率通常低於30%。而象牙宮雖然發根率比象足漆樹要高很多,但與其他棒錘樹屬的物種相較,它的發根也是非常慢,運氣好的話也許一兩個月或是更快,但我沒遇過。運氣差一點可以拖到一年甚至一年半以上,這我有經驗。與象足漆樹不同的是,象足漆樹發根三個月不成功大概就可以判死...

你瞭解植物的「發根」和「發根法」嗎? (下)

以下就列舉一些個人較常用來輔助植物發根的方法與花友分享,其中大概可分四種方式:「水耕法」、「空氣誘根法」、「乾式誘根法」,以及「濕式誘根法」。 水耕法 水耕法應該是大家最常見也是最常用的一種發根方式,個人最常在扦插枝條時使用,特別像是扦插雪葉西番蓮或是橄欖科植物時,直接將切下來的枝條插在透明寶特瓶裝的清水中,水中可以加入少許營養劑,也有人建議用少許煮過的白糖 ( 碳水化合物 ) 但我沒試過,一旦水稍有混濁就要換掉以免生菌。 水耕法扦插繁殖並非所有植物都適用,且選擇用來扦插的枝條常常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通常當年新生的枝條扦插較容易成功,而一年生枝的發根能力最強。夏初扦插時選切枝條中上部為宜,硬枝扦插要選擇發育充實、粗細合適、芽體飽滿的枝幹;而
嫩枝扦插應在枝條剛開始木質化即半木質化時採取比較好。一般來說,只要保持水份清澈,置放在遮蔭有光的通風處,只要季節溫度合適,大多能順利發根。 一旦發現有扦插枝條枯黃、變黑,要立即清除並換水,只要看到白色根頭出現就能馬上上盆改用一般介質栽種,此時的介質仍須比較保水,並隨時保持濕潤的狀態直到穩根展葉。 空氣誘根法 空氣誘根是個人最愛也最常用的繁殖方式,因為幾乎什麼都不用做,所謂「空氣誘根」就是讓植株的根部或是待長根的部位直接裸露在空氣中或是在介質表面之上。有些植物只要擺著不理就自然會發根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就像是一場跟植物的馬拉松,需要耐心與毅力。空氣誘根可以用在一些耐久放的塊根植物或是含肉質較高的扦插枝條上像是大戟科植物。由於肉質高的扦插枝用水耕恐怕容易被水泡爛生菌,使用空氣誘根相對安全許多。 空氣誘根通常會花較長時間等待,但只要植株沒爛,最多等半年一定會發根。作法其實很隨性,重點是環境通風,避免植株在誘根期間遭受病蟲害侵襲。個人習慣是直接將植株放在乾淨的塑膠盤上,或者是用淺盆鋪一層赤玉土或其他粗顆粒介質,將植株直接斜放在介質上,根部接近介質但不需埋進土裡,偶而在上面澆一點水份,個人經驗是有澆沒澆差異不大,澆多反而容易爛。 與前述水耕法一樣,一旦發現有扦插枝條枯黃、變黑,要立即淘汰。只要看到白色根頭出現就能馬上上盆改用一般介質栽種,只是此時的介質要足夠疏水,別讓剛上盆的植株和新根一直泡在悶濕的環境。 乾式誘根法 對於一般進口乾貨的誘根可以使用「乾式誘根法」,特別是塊根類植物和一般多肉植物,只要植...

你瞭解植物的「發根」和「發根法」嗎? (上)

不論是針對扦插的植株或者是剛進口無根的植株,如何讓植物順利發根一直是花友們非常關注的議題。尤其是如何協助植物發根的方法,常常是因人而異,各有各的作法,只要能創造出成功發根的案例,往往就吸引一堆人前仆後繼跟進嘗試。到底植物能不能發根?該如何協助植株順利發根?以下就個人經驗與心得與花友分享。當然,許多資深的前輩與賣家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與作法,也都能讓植株成功發根,至於哪一種說法比較正確或是哪一種作法比較有效,就交由花友自行判斷,沒有必要拿來比較。 為什麼要將植物的「發根」與「發根法」分開來談?因為影響植物能否順利發根的因素很多,而發根法只是其中最後一個步驟,用來協助能發根的植株順利發根罷了,很多植株在進行所謂的發根管理前,早已被判定死刑,此時的發根管理只不過是死馬當活馬醫,期待奇蹟出現。 影響植物順利發根的因素 能夠影響植株是否能成功發根的因素很多,在此僅列出幾個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因素,包含「植株本身的狀況」、「季節」、「發根的方式」以及「運氣」。其中,針對不同的狀況像是扦插株的發根或是進口乾貨的發根,或是針對不同的植物品種的發根,上述這四個因素的重要性及影響植株能否順利發根的比重會有不同。 舉例來說,對於一般扦插枝條的發根,個人認為影響發根因素的比例大約是:植株狀況 (30%) ,季節 (30%) ,發根方式 (30%) ,運氣 (10%) 。針對一般進口乾貨的發根成功與否,影響因素的比例可能是:植株狀況 (50%) ,季節 (20%) ,發根方式 (20%) ,運氣 (10%) 。但是對於一些較特殊的物種像是象足漆樹,由於該物種能否發根的變因較多,影響因素的比例會不一樣:植株狀況 (40%) ,季節 (20%) ,發根方式 (30%) ,運氣 (10%) 。不要誤會以為象足漆樹植株的狀況影響發根不如其他進口乾貨,而是對於象足漆樹來說,適當的發根方法比其他一般乾貨的發根更為重要!同時,這裡所列出的比例數字僅代表個人意見,花友個別的經驗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 植株本身的現況主宰能否順利發根 對於扦插的植株來說,什麼品種?母本是否健康?扦插該怎麼切?切哪裡?其實就決定了三成的成功率。 而對於進口乾貨而言,植株到貨時的現況更是已經決定了植株有沒有機會存活並順利發根。植株的現況包含了乾貨的新鮮度,去根的切法以及切口的處理,發霉或撞傷的狀況及後續處理,...

面對梅雨季節,你準備好了嗎?

梅雨,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是指因為冷熱空氣交鋒而形成的鋒面雨帶,在每年春夏交際時於中國大陸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部、江淮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陰有雨的自然氣候現象。 由於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被稱為「梅雨」。又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 梅雨季節的特徵 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在臉書上的發文具體提出了梅雨的五大特質,這五個特徵分別是: 1. 常有連續性降雨,並夾帶雷陣雨。
 2. 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
 3. 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大值。
 4. 西半部豪雨機率為東半部2至4倍,以台南至阿里山一帶機率最高。 5. 由於持續性降雨,使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上升,反而有下降或平穩趨勢。 鄭主任也進一步表示,「由於近年天候異常,目前的梅雨型態不再是綿綿細雨下不停,而是雨期短、雨量集中,呈現一波下完的型態,並不足以發霉。而台灣全年大約有19%至33%的雨量是集中在5、6月梅雨期,梅雨帶來的豐沛降雨跟颱風一樣重要。」從上述的說明,不難想像對植物的生長來說,特別是進口的外來植物與多肉植物,「持續性大量降雨」以及「突發性氣溫驟降」將直接影響到植物的正常生長。 氣候變化影響植物生長節奏 一般來說,國內的氣候在端午節過後會正式進入所謂夏季的氣候型態,在這之前的梅雨季節正好是夏型種植物剛結束漫長的休眠期,準備開枝展葉的時刻。很多夏型種的植株由於在休眠期間的限水或斷水,大部分的鬚根和前端的細根都已經乾枯萎縮,根部的生長正準備配合植株新葉的展開而蓄勢待發。相反地,此時的冬型種植株才剛進入休眠期,其生長幾乎停滯,為渡過炎炎夏日而準備,許多冬型種植物甚至為此而開始限水或是斷水。 就在這個植物季節性作息變換的時刻,植株本身的生長與代謝機制都處於半休息狀態下,此時的梅雨鋒面會對植物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大量的降雨是禍也是福 對於尚未渡夏的外來植物以及根系發展較弱的植株來說,突如其來的連續大量供水無非是一場災難。水份供過於求,即使介質非常疏水,但連續性的大雨讓原本就尚未健全的根部長時間泡在水裡,爛根是最常發生的狀況。 但是,對於根系發展健全或是已經在本地馴化的夏型種植物來說,只要介質疏水性高,梅雨無疑是一劑促進生長的大...

再訪椮南植物販售所

記得上一次去拜訪位於台南市的椮南植物販售所是去年九月中的事,當時才剛開幕不到一個月。只見三位對植物充滿熱情的大男生忙進忙出,各有所司地在張羅店裡的事。「前半年最難熬!」我當時是這樣說的,目的是要鼓勵這三位椮楠的主人翁無論如何一定要撐過開始的前六個月。如今半年過去了,我又再次來到椮南植物販售所,店內陳設依舊亮麗,販售的植物種類以及盆器選項變多了,裡頭還出現一些新的商品。 為什麼前半年最難熬 這可能必須從「能不能把興趣當飯吃?」說起。因為把植物當成興趣收藏和把植物當成商品販售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尤其對於植物愛好者來說,必須同時面對把心愛或自己喜愛的植物拱手讓人的煎熬,以及擔心生意不好賣不出去的壓力。對於經營者是蠻大的挑戰,「得」、「失」與「取」、「捨」之間要能夠找出一個平衡點。 同時,藉由實際的市場操作,這半年時間也能讓許多原本沒想到的問題ㄧ一浮出檯面。對我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店內植物多久換一次才不會徒長?」、「貨源是否能充足供應不間斷?」等等這些直接跟植物有關的問題,因為要販售的植物最難搞。 成也植物、敗也植物 既然是開門做生意,有好的商品、新的商品,自然會吸引顧客上門。沒錯,上架新植物的確是引起話題、吸引顧客最有效的方法。但老實說,引進新植物往往也是造成賣家虧損最主要的原因。把辛苦存下來的營運預備金拿去買進新的植物商品,卻因為無法順利收到貨,或是收到的都出狀況,這些花下去的成本一夕泡湯。你說「這種事會常發生嗎?」,答案肯定是「很常發生」。 所以說別以為賣植物很好賺,因為風險高,賺得多,賠的一定也多,重點是沒有一個國外貨源的植物是百分之百穩定的,不僅是非洲國家,連先進的日本也不例外。加上國內植物輸入檢疫規定越來越嚴格,植物要進得了國門還得過五關斬六將才行。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賣家寧可降低售價直接釋出所謂的「乾貨」,賣家寧可少賺,但植株的狀況好壞、能否發根這些傷腦筋的問題直接轉嫁由買方承擔。賣家可以賣一棵賺一棵,先試著把本錢拿回來,剩下的再慢慢賣。 「購買乾貨須知」一定要懂 對於有興趣買乾貨回來嘗試自行發根的花友,有幾件事是必須放在心上的,就算賣家沒有明講,這些買乾貨的潛規則也一定要懂。 第一,植株的狀況以收到貨時的狀況為準,之後在發根或栽種的過程中發生任何問題皆由買方承擔,當買方決定以較低的價格購入植株的同時,植株相關的風險也一併轉由買方負責。 第二,不要把乾貨的價格當...

施肥要注意些什麼?

所謂「養活要澆水,養好需施肥」、「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要把植物養活就要看水澆得對不對,而要把植物養好養美,就得看會不會施肥了。 適合哪一種肥料 市場上販售的肥料百百種,該怎麼選呢? 從形態上分,一般肥料有固體肥和液體肥兩種,其中液體肥的效果比較快速,在使用時通常需要依照使用說明先加以稀釋,而不同的稀釋比例可以用來噴灑植株的葉面或根部,讓植物更容易吸收。但不論是固體肥或是液體肥都切記不要過量或是濃度太高,不僅浪費也容易造成植株肥傷。 從時效上分,肥料可分緩釋肥及速效肥,速效肥是可被植物迅速吸收,效果反應也快的肥料,通常液體肥多屬於速效肥。緩效肥或稱長效肥,是養分釋放緩慢,通常能夠逐步溶解釋放養分,是能讓肥效持久的化學肥料,像我個人常用的「魔肥」便是。 從人工處理上來分的話,肥料有無機肥和有機肥。有機肥主要是來自動植物,營養全面,肥力持久。但有機肥中的各種營養素比例不定,不一定能滿足植物的需要。無機肥則是人工合成,其成分內容比例清楚,是容易被根系吸收且效果快的肥料。無機肥在使用時不會因為發酵產生腐臭味,也較不會生黴,比較適合在一般住宅區或住家陽台使用。 肥料該如何使用 按照使用的目的,肥料的使用可分成基肥和追肥。基肥是當植物上盆或是更換介質時,將適量的肥料加入介質中混合使用,以補充介質基本的肥效。而追肥則是事後視植株的需要或是季節的因素再添加的肥料。我個人在栽種時通常都以一到兩種緩釋肥當作基肥,再選用合適的液體肥來作為追肥搭配使用。 使用肥料時要適時、適量,必須掌握好季節和時間。通常植株若處於休眠期或即將進入休眠期則停止施肥,等到休眠期即將尾聲或是植株剛醒出芽時再補充肥料。 此外,最好是能夠「薄肥勤施」,也就是「少量多餐」。植株在生長期特別是小苗最好每個月施用一次稀釋後濃度較低的液體肥。施肥的時間以在傍晚的效果最佳,而日正當中時避免施肥否則介質溫度高容易傷根。 施肥注意事項 國內普遍以夏型種植物較受歡迎,即使冬季沒有完全休眠,但冬季氣溫較低,植物生長緩慢,一般不需要施肥。春、秋季正值植物生長旺季,根、莖、葉增長出芽均需要補充較多肥效,可以多施些追肥。而國內夏季氣溫頗高,水分蒸發快又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期,施加追肥時稀釋的濃度要再低一些,也就是多加點水,施肥的次數可以多ㄧ些。 「 4 要」與「 4 不」 「 4 要」:植株花期...

你知道如何分辨植物的性別嗎?

對於一般的花友來說,如果不是計畫要將植株當作母本用來繁殖,或是剛好有一棵以上同時開花,似乎很少會去注意植株的性別。 植物的無性與有性繁殖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偏愛透過無性繁殖的方式來生產新的植株,像是扦插不論是插枝或根插,或是從側芽分出新的個體。不僅速度快,直接免去孵種育苗就能直接開花,也不需要受到植物性別的限制。但缺點是這樣「複製」出來的植株永遠都是單一性別,而且對塊根植物來說,扦插繁殖出的個體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才有機會長出塊根,或是只會長出較小成串的小塊根本而非肥大的蘿蔔根,甚至不會有塊根出現。 但是如果想要繁殖出所謂「實生」的植株,就必須透過植物的有性生殖,藉由雄性植株與雌性植株交花後產生種子來繁殖。只不過植物,特別是針對一些稀有的植物是何其難也,不但要有雄花與雌花,還要能有重疊的花期。 植物的性別表現在花朵上 花朵裡頭的花葯是植物的雄性器官,也就是雄蕊,能產生花粉。而花朵裡的柱頭、花柱、子房則是植物的雌性器官,也就是雌蕊。 如果植物的雄蕊與雌蕊著生在同一朵花裡,這類植物又稱為「雌雄同花植物」。如果雄蕊和雌蕊著生在不同的花裡成為所謂的「單性花」,但雄花與雌花同時都出現在同一植株上,這類植物就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前述這兩種植物都是一般所謂的「雌雄同株」,也因為在同一棵植株上就能進行兩性繁殖,一般種子的取得也較容易,這些物種在自然界的繁衍也比較旺盛。 如果植物的雄花與雌花是出現在不同的個體上形成所謂的「單性植物」,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雌雄異株」,這類植物要能夠進行有性繁殖的機會就難了。許多在自然界中數量極少甚至瀕危的物種大多屬於這類植物,像是蘇鐵、橄欖、象足漆樹等等。 如何分辨「雄花」與「雌花」? 要分辨植物的性別,特別是針對雌雄異株的物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花朵中是否有出現屬於雌性器官的子房。由於子房通常是花朵中最肥大的器官,在辨識上最為明顯,如果在花朵上出現子房就是雌花,反之則是雄花。 以象足漆樹為例,其雌花的花蕊中央會出現一顆綠色小圓球般的子房,雄花則沒有。而塊根雪葉西番蓮的雌花花蕊上則會出現一個像玉蜀黍般肥大的子房,相當容易識別。 「雄株」與「雌株」哪個多? 對於「雌雄同株」的植物來說,這通常不會是個問題。但若是「雌雄異株」,這雌雄的比例往往就成為種族存亡的關鍵。特別是雌株越少,該物種越難自然繁衍。有一個實...

隱身北台灣的蘇鐵秘境

一直以來對於台灣北部適不適合種植蘇鐵心中還是有一點懷疑,總覺得蘇鐵喜歡陽光普照的氣候,像龍舌蘭一樣,稍微少一點日照就會越養越大棵,這不是頭好壯壯,而是徒長了。記得有一次把一棵剛冒出新葉的非洲蘇鐵從桃園帶上台北準備交貨,沒想到在台北放了一個星期後,剛長出的葉子竟然比其他的葉子高出兩倍,變成一枝獨秀,當時真不知道該怎麼交給客人才好。 然而,早在多年前就耳聞在北台灣有ㄧ位神秘的蘇鐵達人,雖身處天無三日晴的天龍之國,卻也專注於栽種各種蘇鐵,而且還種了滿山滿谷。幾年下來,有關他的傳聞不知已經聽過多少版本,「他在新北有座山,山上全都種蘇鐵。」、「他早上去逛園子,園子還走不到一半天就黑了。」、「他收藏和飼養的稀有動物比原生地還多。」、「非洲蘇鐵可以種到自己能配種繁殖的在國內只有他。」等等。神話般的描述感覺好遙遠,但同是在鬼島北部地區又覺得好近。有關這位蘇鐵達人的介紹最接近「人類」的版本,應該是田尾萬里園余老闆口中的描述吧,雖然他喝茶也會醉,但醉後吐真言。 去過或是認識萬里園的花友應該都知道,萬里園大概是國內販售蘇鐵植物最多的地方,在萬里園幾乎到處都是稀有珍貴的蘇鐵,不論是非洲藍鐵、澳洲藍鐵,還是錦斑均勻的美洲鐵和亞洲鐵,萬里園裡應有盡有。但其實萬里園最早是不玩蘇鐵的,主要是以栽培沙漠玫瑰為主。最早把萬里園余老闆推入蘇鐵這個大坑,並且把大量私人收藏的蘇鐵移交到萬里園的,正是這位神秘的蘇鐵達人。既然神話已經在凡間找到線索,我就直接稱呼這位「蘇鐵大神」-陳先生吧。 隱身國家公園旁 栽種蘇鐵逾30年 陳先生屬狗,唸國中時開始玩植物,高中時期開始接觸蘇鐵類和裸子植物,算算至今已超過30年。即使本身所從事的是台灣與日本間的藥材買賣與貿易,但天生就愛拈花惹草及照顧小動物的他,過去曾在八里一帶經營釣蝦場並投資錦鯉養殖場,後來因為八里左岸的開發,將養殖與栽種的基地遷移到現在的新北三芝,門前是新北著名觀光景點「三板橋」,後方緊臨陽明山國家公園,清溪環繞,早晚溫差大,半日雲霧繚繞,如果不是親自造訪很難想像這裡與台北蛋黃區僅相距不到一小時車程。 巨型蘇鐵林立山野 彷彿置身原產地 「我種蘇鐵和其他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一般人都喜歡盆植美美的養在溫室,而我都放養在戶外讓它長滿青苔。」陳先生提到。事實上,這裡的蘇鐵不僅是露養在戶外、種類多、稀有,高度動輒超過兩層樓高,而且葉冠直徑大於三四...

原來龍舌蘭可以這樣種

長久以來總覺得種龍舌蘭不難,但是要種得好種得美就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台灣北部地區,由於陰雨天多,即使天氣放晴,日照也不如中南部地區那般強烈,再加上高樓林立,陽光容易被鄰近大樓建物遮擋,別說要把龍舌蘭種得跟包心菜一樣緊實了,能夠不徒長就該偷笑。 今天有幸在熱心花友的引薦下,去新北市參訪了一位在自家公寓大樓頂樓露台栽種龍舌蘭的資深花友,栽種龍舌蘭大概已經有 20 年了,由於植株長時間不斷地增生繁殖,頂樓露台上少說也有上千棵的龍舌蘭,雖然大多是入門的品種,像是雷神、吉祥冠、嚴龍、甲蟹、翠玉龍覆輪以及一些繁衍出的變異株,但植株群聚長勢相當茂盛,一片欣欣向榮,坦白說要在大台北地區看到這樣的景觀還真不容易。 氣候條件是種好龍舌蘭的關鍵 今天剛好是春末難得的豔陽天,雖然氣溫不算高,但烈日炎炎在北部地區已經是非常少見的好天氣。在十幾層樓高的公寓社區大樓頂樓露台,即使倚靠在矮牆邊也都能享受到全日照直射的陽光,加上頂樓空間寬敞微風徐徐,的確是在北部都會區中難得的栽種空間。 這樣的環境對於一般龍舌蘭來說已經是相當優渥了,也難怪像是雷神、甲蟹能不斷地增生,而吉祥冠覆輪也能長成在北部地區少見的球體。但即便如此,這對於像是嚴龍來說還是不夠的,要讓嚴龍也能長成緊實包覆的球體,不僅日照要更強烈,還要限水才行。 獨到的盆器和介質選擇全靠經驗累積 龍舌蘭對於介質的要求向來不高,一般多用疏水性高的砂質土壤。對於介質肥度也不要求,通常每年施肥一次也就夠了。在這頂樓露台上的上千株龍舌蘭清一色全都用透明的寶特瓶切半來栽種,所以每一棵植株根系的發展都一目了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每一個寶特瓶裡頭所使用的栽培介質也都完全一樣,只是顛覆一般人的想像。 在這個露台上所栽種的龍舌蘭只用兩種材料當作介質,一是切成小方塊的保麗龍,大約是姆指頭這般大小的保麗龍方塊就佔滿約寶特瓶容量的二分之一,而剩餘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咖啡渣,但咖啡渣並沒有填滿整個寶特瓶,就像螞蟻窩的剖面結構一樣,從寶特瓶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頭還有許許多多的空隙和夾縫就像是地底通道一般。這樣的介質結構加上環境充足的日照和通風,讓介質不但疏水也十分通氣,加上咖啡渣發酵後的肥力,也難怪能夠創造出眼前這般茂盛的「龍」景。當場我不禁好奇問到「這要喝很多的咖啡吧?」,得到的答案是:「便利商店有很多咖啡渣都不用錢!」。 如此省錢又有效的養「龍」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