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友在購買進口乾貨時,經常會透過朋友、前輩的介紹,或是參考網路社群平台上許多植友的經驗分享。近半年多來,「新鮮度」儼然是進口塊根市場上最熱門的話題,特別是當植友選購進口木本乾貨,像是象足漆樹和橄欖科植物時,「新鮮」不僅是植友選購時的必要考量,也幾乎變成進口植物賣家之間的競爭指標,大家比快、比新鮮。
特別是在近幾個月,國內進口多肉塊根植物市場上不時出現大量乾貨,對於象足漆樹和橄欖科植物這類發根比較困難,對乾貨保鮮期要求比較嚴苛的物種,賣家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強力宣傳自家商品的「新鮮度」。過去賣家所強調的「馬島產地直送」聽起來已經沒啥感覺,現在流行賣家親赴產地選貨,植友購買植物有如收到賣家出國旅遊回來的伴手禮一般。光這樣還不夠,只要沒賣出的乾貨植株發芽長葉,要立即在網路社群以新聞快報方式來處理,延續市場熱度。或者,過去賣家慣用根部切口處照片來佐證其新鮮度似乎也漸漸讓人無感,賣家不僅要自拍現切影片,提供免費現切服務,還要詳細制定退換貨條款,用盡洪荒之力來證明對自家商品的信心,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儘早將手上擺越久越不新鮮的乾貨脫手。
「新鮮度」的前提是「健康的植株」
對於進口木本乾貨來說,植株的新鮮度的確是能夠順利發根存活的關鍵,只要植株本身沒傷、沒病、沒染菌,在保鮮期內應該都能順利發根。「新鮮度」對這類植物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本身沒有儲存水份與養分的構造,一旦裸根或切根太久,植株就會脫水乾枯掛掉。在正常的狀況下,植株越新鮮,其體內含水能夠維持維管束暢通,植株應該能夠順利發根繼續生長。也就是說,當植株主幹切面呈現濕潤含水,植株的新鮮度就應該沒問題才是。一般常遇到切面出現發黑、變紅,那可能是植株本身染菌或患有其他病症,與新鮮度無關。
所謂「新鮮」,必須是植株新鮮,而不是只有根部新鮮。植株一旦缺少水份就會先從細枝末端的枝葉開始乾枯,這部分大不了修剪掉重長就好,要是從主幹到根部也乾掉,就只能直接當柴燒了。
通常要確認植株是否新鮮會選擇橫切一小段最下端靠近根部的位置,一方面是因為植株在進口檢疫前已經切過根,在接近的位置再切一小段不至於影響植株原本型態美觀。另一方面,也確保根部附近區域新鮮健康無虞。然而,靠近根部的位置一旦切除越多,植株越難發根。此外,就我個人最近才學到的教訓,原來根部附近新鮮,也不能保證整株都新鮮。
下一棵真的會更好?
就在今年稍早之前曾經買過一棵由國內業者進口的橄欖乾貨,當時開箱第一眼大概就心裡有數了,植株主幹以上已全部枯乾,而其餘部分已出現明顯脫水現象。詳細狀況可參閱先前發布的另一篇網誌:「橄欖乾貨」該如何挑選?
有了上次的經驗,我提醒自己別在網路上選購乾貨了,畢竟透過網路照很難看出植株實際情況。再怎麼便宜也是錢,何必花錢買傷心呢?但是才過沒多久,不爭氣的我又淪陷了。看到價格遠低於市場價的乾貨橄欖促銷,抱著再試最後一次的心態,又賭一次。而這次收到的植株狀況似乎比前次好很多,根部新切面看起來新鮮水潤,也沒出現脫水現象。
抱著期待的心情每天都關注植株發根管理的情況,因為遲遲沒動靜,心中的不安也不斷增加。直到發現植株表皮出現類似蟲咬的痕跡,才索性將植株脫皮,近一步瞭解情況。只是這一脱,表皮底下的景象讓我驚呆。
根部水潤的乾柴
植株靠近根部的切口依舊水潤,要不是因為頂端表皮層出現類似蟲咬的痕跡,被啃掉表皮的破口露出了底層的木質部,也讓我看到植株實際的狀況。坦白說,原本被樹皮緊密包覆的樹幹,加上底部水潤且看似新鮮的切面,肯定讓我繼續抱著希望等待發根。
將包覆主幹的表皮剝開後,植株基本上早已乾枯,但是令我不解的是靠近根部的一小段水份依舊飽滿,如果切口處維管束正常能夠往上輸送水份,為何輸送一小段就斷了。在沒有外傷痕跡的情況下,為何水份上不去?除此之外,另一個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靠近根部看似新鮮水潤的部分,表皮底下所呈現出類似螢光黃的顏色,就好像用福馬林浸泡保鮮的標本一樣,是我從所未見的情況。植株在發根管理期間,除了清水,我並未使用過任何藥劑。
總之,這次經驗讓我瞭解到光看根部切口並不足以評斷植株的新鮮度,甚至無法判定其死活。有了這兩次購買經驗,我真的真的不敢再買國內的木本乾貨了。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