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來進口塊根在國內流行後出現的一些市場現象,在前一篇分享中提到了個人對於「乾貨促銷」的看法。在進入下一個主題前我想再簡單說明一下,個人並不反對買賣乾貨,事實上我也買乾貨,過去也曾經賣過乾貨,因為看到有花友買回去養掛了反而對植栽沒自信,後來就盡量不賣乾貨了。至於「乾貨促銷」,我希望傳達的是:(1)要有把握種活才買,不要一窩蜂也不要貪便宜,(2)不要用乾貨的價格去衡量該品種的價值,是你撿到便宜不是別人的貴,一分錢一分貨肯定有道理,(3)除了價格便宜好入手的植株,也期待國內市場能出現更多品相及品質更優的精品植株。
國內進口塊根市場由於「乾貨促銷」的出現,賣家在販售乾貨時習慣以公分計價,也就是上架的植株不分品相、形態,僅以塊根直徑或植株寬幅,按照每公分的價格來訂價。坦白說,如果消費者或花友能接受這種計價方式,只要買賣雙方有共識也沒什麼不好。然而,「公分計價」之所以會成為我心中奇怪的市場現象,是因為「公分計價」本身是一個過度簡化的計價標準,在國內似乎已經被過度引用。甚至是在不了解價格背後意義的情況下,就直接被拿來當成殺價、比價的依據。
決定原產株價格的主要因素「物稀為貴」
說到進口塊根也就是原產株的價格怎麼訂?簡單地說,就是「物稀為貴」。植物的品種越罕見價格越高,在原生地的數量越少價格越高,母株比雄性少又能結果價格較高,出口管制越嚴苛的植物價格越高,個體越大越少在市場上看到的價格越高,品相越好的越難得的價格也越高。所謂「物稀」並不單指品種的稀有度,而「物稀為貴」也並非適用於所有植物,必須是值得收藏,有園藝栽培或觀賞價值的物種,隨便拿棵青菜蘿蔔就算種到跟人一樣高也是秤斤賣。
雖然植株的大小可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但體型大小要達到「稀有」的程度也絕非易事。不同的物種,標準也不一樣,通常生長速度越慢的品種,大棵的年紀越大越難得,其大小對價格的影響力就越大。反之,那些一眠大一寸的,太大還被嫌佔空間。此外,不同的因素對價格的影響程度也不會相同,譬如小一點但品相佳和大尺寸卻品相差的,我寧可多付一點錢選前者。
以公分當基準只有非洲蘇鐵?
國際植物市場上會普遍使用每公分的單價來販售的只有非洲蘇鐵,由於都是瀕危的物種數量極少,加上植株本身長得慢,有的每公分要價臺幣三四萬以上,如果直接告訴你一棵的價格可能當場把人嚇跑。然而,即便蘇鐵是以每公分的價格報價,植株的大小也並非決定價格的唯一考量。舉例來說,同樣都是非洲霸王蘇鐵,因為不同的個體間可能有的葉色比較藍、有的葉形較寬短、有的較捲曲,以至於它們每公分的價格也不同。所以嚴格說起來,蘇鐵也並非單純按照尺寸計價,不是嗎?
在我遇到過的眾多國外植物賣家或是原產地的出口商中,只有一位原本專營非洲蘇鐵買賣的泰國賣家,在跨足到進口塊根後會以每公分的報價販售原產塊根,把塊根賣得跟非洲蘇鐵一樣貴。其他賣家或出口商好像都沒有這種閒工夫去測量每棵植株的大小。
事實上,在跨國交易中去確認塊根實際是幾公分有點不切實際,那是因為植株售出後需經歷晾乾、包裝、跨國運送、檢疫、清關才抵達國內的賣家手中,這段時間少則兩週,久一點還能拖到兩個月,過程中植株就算沒受傷染菌也大概會脫水瘦一圈,這時如果要再一棵棵按尺寸驗收,爭議肯定沒完沒了。因此,除非是非常特別的個體會單獨議價,一般在原產地野採的出口商都是不分大小以一棵多少錢來報價。而比較有規模的當地賣家則會大略將植株分成大、中、小幾個等級來報價。如果賣方已經是第二手或第三手轉賣植株的國外賣家或玩家,大概就會每棵單獨議價了。真正會測量每一棵幾公分並按照公分數訂價的只有本地的賣家,當賣家以乾貨促銷進口塊根時,由於同一個賣家手上的同一批貨裡的每一棵植株成本通常都一樣,因為都是在國外同一個籃子裏挑回來的,按公分大小計價不僅大一點的能賺多一點利潤,還能展現公平正義,何樂不為?
習慣以公分計價真的好嗎?
在超市看到整箱的蘋果每顆都賣30元,但旁邊可能有另一箱每顆賣50元。那是因為果農或是上游大盤商在蘋果從樹上摘下來後已經依照他們的標準將蘋果分類分級。同一棵果樹採收的蘋果也許可以被分成更多不同等級,而價差也許更大。最大最漂亮排前面百分之十的蘋果說不定可以賣到一顆100元。所以你所看到都是30元的那箱蘋果不是沒有差異,而是已經被分過了才會看起來都差不多。如果你的態度是「反正都是蘋果,買一棵30元的就好」,那你永遠都不會知道那些一棵50元或是100元的是什麼滋味。甚至,如果這個超市的顧客都和你一樣只買最便宜的,說不定以後超市進貨時只需要進一棵30元的,其他較貴的或等級較高的直接在你視線裏消失,連比較的機會也沒有。
我們可以假設每一批在產地採集回來的原產株就等同於同一棵樹上的蘋果,裡頭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的有傷,有的完美無傷。在產地經過初步分類後,可能比較小或是品相一般的,好比每顆30元的蘋果就被收購到國內以乾貨促銷。但同一批裡的其他品相較優的植株說不定也被其他賣家以較高的價格收購進口到國內。此時,先進口賣乾貨的賣家就可以左右市場行情,如果他以公分計價,他的每公分售價肯定會讓後面進口的其他賣家被嫌貴,或是根本賣不出去,即使後面進口的是在產地比較優的植株,為什麼?因為國內的植物市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價格導向的市場,而且是低價取向,是屬於消費力低的市場。在選購時,「價格便宜」總是最先被考量而且還加重計分。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的進口植物常常出現數量很多,但真正好的很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你是賣家,在你之前已經有別的賣家搶先以乾貨促銷同品種的植株,你還會冒險花更高的成本引進更大或品相好的植株嗎?如果大家都不敢,在國內市場當然就看不到了。
在總結這個這個題目前,誠心的建議花友不要把賣家每公分的價格當成是市場的標準。過去曾經看到和聽到少數花友會以A賣家每公分的報價去要求B賣家比照辦理,講實在話,兩個賣家的進貨成本、管銷成本並不相同,這樣的要求並不合理。喜歡哪一家販售的植株,覺得價格可以接受就下手吧,還是一句老話,「一分錢、一分貨,自己喜歡最重要」。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