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美國求學時,由於校區都在農業州和較鄉下的地方,校園附近除了大賣場和一些餐廳外,會吸引我去逛的只有一些古董店了。嚴格來說,我所謂的「古董店」,其實就是一些賣舊貨的二手店鋪,好像在鄉下的小城鎮比較容易遇到,在裡面逛總有一種尋寶的感覺。我當時搜索的目標主要是一些古董相機和攝影機,但總能發現其他有趣的東西。
一般在這類古董店裡販售的商品,有些可能是店家自己多年來的收藏,但大部分是整批收購其他人欲丟棄的舊物而來,品項琳琅滿目。然而,每每因為店家的疏忽或不識貨,當中不乏稀奇珍貴的物品,會在店裡以低價轉售。對我來說,除了暗自竊喜,這也成了逛古董店最大樂趣和誘因。
畢業後回到國內工作,生活中少了類似的古董店可逛,取而代之的是植栽的興趣。有趣的是當我把搜尋的觸角延伸到植物的原生地後,一切彷彿又回到記憶中的古董店。
真正的原產株只會越來越貴
在原生地販售的植物品種複雜,很多都難以辨識,加上賣家自己也非植物專業,在原產地選購植物就像在古董店裡尋寶一樣。
早期原產地出口的植物大多被歐美國家的進口商及園藝業者所壟斷,少數能在產地直接辦理檢疫出口的幾乎都是當地的植物獵人,他們在當地登記的多半是貿易公司,做的是農漁產品的出口貿易,對植物的了解甚至不如一般資深的花友,很多現今在網路上兜售原生地植物的賣家也大多屬於這一類,只不過十個裡有九個是有樣學樣來詐騙的。
既然不懂植物,又怎麼知道植物的市場價值呢?要說植物的價格是花友自己炒作出來的其實也沒錯。對原產株了解較多的植物進口商與玩家大多會按照植物的稀有度、產地來源、植物大小品相等因素來決定其售價,所以數量少到列入瀕危物種的非洲蘇鐵以及最難辦理出口的納米比亞植物向來市場價格都居高不下。但是對於原產地的賣家來說,野採的植物可能連品種都不知道,又怎會清楚它的價值呢?只能先向各地買家試水溫,按照瘋搶的程度調整售價或是價高者得。
由於自然界中的原產株數量只會越來越少,隨著各國玩家與愛好者越來越多,搶貨的狀況只會越來越競爭,原產株的市場價自然也越來越高。因為這個緣故,許多原本的植物進口商與賣家開始嘗試在地孵苗育種,而身處原產地的植物獵人也開始墾地栽種。只不過這些作法只能緩解部分品種在市場上的需求,對於原本就不易繁殖、生長緩慢或是野生型態獨特的稀有品種來說,肯定會是越來越少,越來越貴。
市場可見度未必反映其稀有度
近幾年由於國內塊根植物漸受歡迎,進口植物賣家越來越多,也大幅提高了原產株在國內植物市場上的能見度。尤其是今年國內進口植物市場甚至比其他國家更蓬勃,經常能看到某些特定品種被爭相進口販售的狀況,原本罕見的植物頓時變成「市場肉」。回想起過去發生過的「蛋塔之亂」與「甜甜圈之亂」,一窩蜂炒作跟風的民族性有時不免讓人產生稀有物種不再稀有的錯覺。
一般來說,當特定品種的原產株尤其是稀有物種在國內販售的能見度忽然變高,可能是因為幾個原因:
(一) 在原產地的植物獵人幸運地發現新的植物棲息地或是該物種群居聚落,被有力的植物進口商與賣家輾轉取得。這種狀況不多,一旦發生多為極稀有的品種,總數也不會太多,彷彿金塊掉落水中引起的波瀾,耀眼金光一閃即逝,市場也很快恢復平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同屬植物相似度高的品種來說,這會是三階段詐騙的大好機會,也就是賣完正品,接著正品和同屬近親混合賣,最後全都是由其他類似的同屬植物冒充。像是今年在市場上出現的白皮橄欖與安哥拉葡萄甕,花友們應該記憶猶新,實際上並非產量變多了。
(二) 產地倒貨加上有進口商大量吃貨。通常產地會倒貨的原因大多是為了處理其他買家挑剩的植物,這些植物的品相和市場熱度通常都不會太好。或者植物本身並非來自野外採集的原產株,而是當地賣家自己栽培的植株,這類植物通常多為個頭兒較小的植株或是幼株。一般若是販售大量小尺寸原產株而且尺寸一致,多半是屬於這一類,試想要在野外自然環境同時挖到那麼多體型一致的野生植株是多麼不容易啊!此外,近來在國內市場上突然出現以更小的幼苗或幼株型態販售的稀有品種,像是白皮月界。它們絕大多數也並非來自原產地,而是來自對岸繁殖場的作品,血統未必純正,而是從交種中選出品相較接近白皮月界的個體。
(三) 某品種在市場上能見度忽然變高最糟的狀況是全都名實不符,由其他物種混充。這種情況多半出現在極稀有的品種上,由於品種太罕見,一般人根本不知該如何分辨,就像把球腺蔓當成貝里腺蔓,把皇璽錦當成皮爾蘭斯蘆薈。或者,由於進口業者引進的時間太晚,搭上的剛好是三階段詐騙的尾巴。
市場競爭影響植物價值的認知
市場競爭下原產株的價格會越來越便宜,這麼說對嗎?答案是「對」也「不對」。一般花友看到的所謂「最終售價」的確會因為同種植物進口或販售的賣家多了,特別是只想賣乾貨急著變現回本的賣家,在競爭下會放棄部分利潤降價販售,甚至只求回本。但如果追溯到原產地的價格,真正好的原產株,近幾年的價格卻是不斷飆高,以大型的象足漆樹為例,近幾年產地價格從美金千元飆破兩萬以上仍舊一株難求,貴到大多數國內的進口業者都已望塵莫及,以至於只能在產地搜刮剩餘的或是非野採的植株。那些品相較差、體形較小、成本也較低的個體,一樣被稱作「原產株」。它們在國內以比印象中更便宜的價格販售還是能吸引不錯的買氣。看看現今國內市場上剛進口的象足漆樹都以7公分以下的小型株為主,幾乎看不到中大型的新鮮貨。就如同販售品種不純或是名實不符的稀有物種一樣,不僅混淆了原產株該有的市場價值,誤以為原產株都垂手可得,也誤導人們對稀有物種的認識,搞不清哪個是正品,怎樣才算正貨。
講到被誤導的市場價格,個人感到最嗤之以鼻的就是不論品相好壞皆按「公分」計價。記得在美國時,如果不在乎蔬果的外觀可能醜一點,新鮮度低一點,想多省錢買便宜就會去「Walmart」。在台灣,我超級省吃儉用的爸媽也會為了多省一點錢跑去「大潤發」,那裡的蔬果雖然看起來沒那麼漂亮,反正一樣可以吃。即使是價格一般的水果,都會依照外觀品相、新鮮度、產地和其他諸多因素來分類、按照不同等級包裝、訂價,甚至在不同的地方販售,而進口植物怎會只根據腰圍尺寸來訂價呢?這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看到的整批都一樣爛,所以要不是通通單一價出清就是只按大小或重量計價,不是嗎?說是整批都一樣爛是稍微誇張,但應該都是整批不挑掃貨進來的,掃的大多是剩貨或是自栽的植株。一般若是國內園藝栽培的實生株,因為型態品相有溫室控制,個體間的差異不大,按照尺寸訂價可以理解。但原產株個體間往往差異很大,僅按大小計價,再怎麼挑來挑去都不會是真正的好貨。
看見植株真價值
如果你只是收集自己喜歡的植株,不追求極致的品相與純正的血統,就請把握現在,目前正是國內進口多肉塊根市場最熱絡的時候,種類最多,價格最親民,只要荷包夠深,一定能買到喜愛的植株。但是,如果你是追求品種、要求品相、偏愛稀有物種的頂級玩家,購買前最好睜大眼睛比較,要更近一步了解想購買的植株,不然就算荷包再深,買到的也未必如你所願。
什麼是植物的真價值?我刻意不談環保、愛地球、自然保育等等那些冠冕堂皇的議題,不是不重要,而是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花友都懂。對我個人來說,植物與植栽,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也經常帶給我歡樂與滿足。藉此也提醒同好,唯有多認識植物,多了解背後的故事,才能避免搞壞自己心情還傷了荷包。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