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的花友來說,能夠擁有自己喜歡甚至是夢寐以求的植物是最開心的,尤其是資深的植物玩家以及像我這種曾經玩到走火入魔的花痴,往往一見到稀有罕見的物種,就算掏空荷包也再所不惜。回顧自己走過的痕跡,我不禁也想問各位:「你清楚自己買到的植物或是正在賣的植物是什麼品種嗎?」
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內植栽市場蓬勃發展,吸引越來越多人入坑投入植栽的行列。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一些新的植物賣家,努力地嘗試引進特殊的品種和原產株來滿足本地花友的期待與市場需求。對於進口植物來說,特別是進口乾貨,人數越來越多本地的賣家,相對於數量越來越少的野生原產株,只要能率先取得植物並搶先上架,就能替自己開創一波商機,有機會從中獲取較高的利潤。賣家間為了找尋與鞏固貨源,往往相互之間諜對諜,競爭非常激烈。每個人都在尋找植物藏寶圖並急著搶先一步得到寶藏,也深怕自己囊中的金銀島被別人發現、瓜分。然而,一窩蜂捧著鈔票搶著買貨的結果,讓腦筋動得快又心懷歹念的產地賣家及投機者開始計畫拓展一波波邪惡商機。
原產株品種辨識難度高
一般來說,由園藝業者所培育出來的植株,植物品種比較明確且單純,就算是交種,也能清楚地追朔其母本。反觀從小就靠天養的原產株,其本身在外觀型態上的個體差異就很大,加上由大自然做媒產生的交種和變種,單憑外觀上的特徵來辨識品種其實難度很高,一般只能就外觀特徵來假設,並參考棲息地周遭的物種聚落來判斷。因為這個緣故,才會在原產株中出現許多「sp」。
記得有一次我問非洲當地的植物獵人:「你挖回來的植物怎麼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他一付理直氣壯地反問我:「我是做植物貿易又不是植物專家,我怎麼可能會知道?」。他的回答正好解釋了傳統園藝業者與進口乾貨賣家的差別,前者是做園藝,懂植物,要會種植物;而後者是做貿易,不必懂太多植物與植栽,只管買進賣出,會賺錢就好。
在我剛開始在國外找尋並購買植物的那幾年,由於較常接觸到一些非洲當地的朋友以及在植物原產地土生土長的植物獵人,經常會收到剛採集的植物照片,並要求協助確認其品種名稱。對那些產地賣家來說,只要報得出植物學名,緊接的訂價格、找買家就不難了。而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也就是我們本地的植物進口商和賣家,就依照產地業者所提供的學名和報價,爭先搶貨,除非是錯得太離譜,植物是否名實相符通常不會太在意,只要過得了進口檢疫,植物能順利拿到手比較重要。然而,我想問問最後買下植株成為整個供應鏈最末端,付出單價最高的成本,而且在往後的日子裡要與植株朝夕相處並承擔植株死活的各位花友買家,你是否在意手上植株的實際學名跟原本想的不一樣?還是你根本不曾懷疑過?
後來在網路上出現的產地植物賣家越來越多,而我接到來自國外的植物品種諮詢也越來越少。我想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原產地的賣家和植物獵人經過多年的學習與經驗,都已經成為植物達人,很少再有品種辨識上的問題。另一種可能是他們發現來自各國的花友和買家都太好騙,隨便報個名字給個報價,對方只要看到照片就馬上成交,根本不需要為確定學名而傷腦筋。你覺得哪個可能性大呢?
罕見植物為什麼會稀有?
在過去,一般花友口中所謂的夢幻逸品,明明市場需求大,售價還能比天高,但總是有錢也買不到。這些植物中有很多隨著人工栽培技術進步與組培日趨成熟,一些原本超級難取得的植株,像是帶有錦斑的變異株或是在野外面臨滅絕的瀕危物種,如今都能夠透過人工來大量複製與繁殖。以龍舌蘭和觀葉植物為例,要培育外觀特殊的個體或品種,大概不用兩到三年就能從零發展到成百成千棵小苗或幼株,可以直接上架銷售。
但是,也有一些罕見的物種,由於它們原本的棲息地環境非常惡劣或是受到當地政府保護,一般人很難到達,也不能隨意採集。有些植物則是在當地的群聚與數量本來就不多,加上雌雄異株,自然交花結果不易,甚至有的物種交花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即使透過人工協助也無法大量自然繁殖,只能藉由組織培養來生產較多的幼苗。但這對於重視外觀體態的塊根植物來說,要回應市場的需求根本緩不濟急。
塊根植物生長緩慢,要將幼苗培植到與一般市售原產株類似的大小,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更難克服的問題是那些從小經由人工栽培的植株即使長到了成株,它們的外觀型態與它在原產地的樣貌也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在自然界中數量稀少,加上無法藉由人力複製繁殖,以及在原產地才有的體態,這些花友夢想中神級的植物只會越來越少見,越賣越貴。
拓展邪惡商機的三部曲
假設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尋覓多年都極少在市場上出現或是販售的稀有植物突然間多到垂手可得,出現的還不是小苗和幼株,價格也不像過去那麼高不可攀,你會趁這機會馬上入手圓夢嗎?
對於塊根植物來說,那些原本就稀有且身價超高的原產株,特別是成株,它們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當然,非洲大陸何其廣大,即使能夠採集到的機會愈來越小,植物獵人或是當地的採集者還是有可能在合法開放的區域發現稀有品種,甚至是該物種群生的聚落。只不過畢竟是罕見植物,即使幸運發現了,植株數量一般都不會太多。為了避免自己的新發現被其他人瓜分,一定都一次全採完,不會分批採收。
對於這種長久以來有錢都買不到的稀有植物一旦被端上桌,免不了立即引來各國財大氣粗的買家不惜代價搶貨,植物原本就頂到天的市場價可能馬上就衝到外太空。即便如此,其他來自各地也想分一杯羹的買家還是不斷叩門。這種因為意外發現所帶來的商機怎麼可以隨著採集到的幾棵植株賣完就結束?於是腦筋動得快的產地賣家以及想趁機撈一筆的投機者就利用這個機會大賺黑心財。
就在最早發現的植株以高價賣完後,銷售並未喊停。緊接著第二波以同樣高的價格,將先前的植株中所留下品相較差的,採集過程中外觀受損的,以及參雜其中的交種,全都一起混入同屬中長相類似的其他近親品種,然後都當成正品進行第二波販售。如果還是有其他買家來討貨,第三階段就直接拿外觀類似的其他物種以正品之名降價賣。因為成本相較前兩波便宜,對於那些根本分不清植物品種差異的買家來說,就算心中懷疑買到的植物跟之前或是印象中的型態不太一樣,在ㄧ心只想取得植株的願念下,大多會將植株身上的瑕疵和對品種的懷疑,用自己較低的取得成本來平衡。
回顧今年的國內植物市場,上半年一家跟著一家上架販售的白皮橄欖(Commiphora kataf)以及下半年每家都在賣的安哥拉葡萄甕(Cyphostemma uter var macropus)你入手了嗎?是入手哪個階段進口的植株呢?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