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家做久了,有時真的會懷疑自己對植物的熱情。前陣子划手機時看到好友的社團正在舉辦植株競標活動,想到自己當賣家前也常為了取得植物瘋狂競標,標遍國內再標到國外,一時興起當下又直接衝了。當時的我是瘋子,競爭激烈時植物已經不是重點,得標才最重要。即使在過程中理智的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該追了,無奈已殺紅眼。事後,看到有花友稱我是「加1哥」,讓我對當時的衝動更加懊悔,花友們千萬不要學。
下標前最好先做功課
參與競標時最容易在搶標激烈的苦戰中衝動投標,尤其是看到了自己喜愛的物種或品相。在投標前最好能先了解競標品以及它的的現況,參考一下當時的市場行情,先設定好自己可接受的投標上限,就算再怎麼喜愛,一旦超出自己的預算就該馬上退出,不要得標反而後悔,更不要因為後悔而故意棄標。
這次幸運地把最「大」的競標品抱回家,是一棵非洲猢猻木原產株。猢猻木也稱作猴麵包樹,是最能夠也是最常被拿來代表非洲風情,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島上自然風景的植物,七八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猢猻木一根根筆直的佇立在廣闊的原野上,成為大家心中對非洲大陸的「共同印象」。我個人也非常喜歡猢猻木,尤其是品相特殊的個體,如同我對象足漆樹一般,總感到自己少一棵。也許就是這棵猢猻木的魔力,讓我僅僅瞄了植株照一眼就一路狂標,非搶到手不可。
由於在植株主幹上有明顯巨大的傷疤,本以為可以輕鬆拿下,卻還是花了一番氣力。在好友舉辦的競標中,對於每個競標品除了植株美照以及詳細的尺寸數據外,還貼心地實拍影片來展示植株360度完整外觀。由於較晚加入競標的投標者必須先展開所有先前的回覆紀錄才能看到影片,也才知道照片裡主角背後的樣貌,像這類容易產生爭議的商品特徵最好還是能提示在最前頭。畢竟不是現場交易,主動告知並說明可能引發爭議的問題點要比強調植株的優點更加重要!
追求「完美」還是「自然」
我所接觸過的眾多花友與顧客對於植物的選擇與偏好都有各自的一套標準,也許受限於預算或其他因素會有一些妥協,但每個人心中都追求完美,特別是在植株的外觀上,最大的植物社團永遠都是「外貌協會」。而「完美」總是跟著市場流行走,不但要長得正,最好不要有傷。對於從小生長在非洲原野的原產株來說,無傷何其難也。
當然,也有部分花友在選購原產株時專挑外型奇特或是有特殊傷疤的個體。年紀大的都聽過「自然就是美」不是嗎?植株外型上的扭曲可能是由於它在棲息地生長時剛好腰間卡到巨石,它的肚子缺一角可能曾經被斑馬咬一口,它的體態扁平可能曾被大象踩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印記,是原產株才有的特色,代表不同的故事,也代表植物強韌的生命力,是園藝實生無法模仿的。
就我個人而言,追求完美也欣賞自然形成的不完美(更貼切的說法應該叫做「自然美」)。能擁有外觀體態各方面都零瑕疵的原產株固然開心,這絕對是可遇不可求。曾聽一位資深前輩賣家說過,「要同時扮演植物玩家與植物賣家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玩家總愛追求完美,而賣家卻要把完美的都賣出去,最後只留下不完美的給自己」。自認是植物玩家又成為植物賣家後,我果真經常面對這種兩難,而我的解決之道就是盡力去提升植株的「自然美」。除了嘗試盡可能讓植物身上的損傷或缺陷消失或隱藏,至少也要讓它變成獨特且自然的圖騰如同你身上的胎記或刺青,不再是植株健康上的隱憂。當我第一眼見到這棵寶貝樹身上的兩個大窟窿,除了感到好奇,心想這會是個有趣的挑戰。
每次入手植物都是學習
植物賣家和園藝業者通常都會有各自習慣與偏好的栽種方法,從他們所販售的植物身上往往可以直接學到一些私房秘技。每每收到植株,我會挪出較多的時間來仔細研究,很多特殊的栽種技巧都是這樣「偷學」來的。對於剛入手的這棵猢猻木,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來處理主幹上的傷疤,就切口的面積來看是絕對無法掩飾或隱藏,現在能做的是先確認切口處的恢復狀況並且讓該部位盡量看起來自然一點,像是在野生環境中造成的,是上天的手筆。
(1) 檢視切口復原狀況
這棵猢猻木主幹上的兩個凹陷的窟窿,左邊較小的其切面呈棕色,看起來應該是植株在原產地生長時就已經存在的舊傷。另一個靠右邊較大的則明顯是植株進口後才挖的,切面有一層綠色塗層,本以為是殺菌劑,經詢問後才知道是切口癒合劑。
切面的處理
檢視這個近期才挖除的切口,綠色的切口癒合劑並非完整覆蓋整個切面,有很多孔隙均勻分佈並直接深入內部組織,但切面已經乾燥形成表皮,這應該是塗完癒合劑後因為切面乾燥脫水形成裂紋所造成,且由於裂紋讓植株內部組織繼續曝露在空氣中,即使塗了癒合劑也無法阻隔外來病菌侵襲。通常切口癒合劑比較適合用在小範圍的切口或是斷枝,較大的切面或是含水較高特別是還在滲水的傷口並不適合。此外,市面上能買到的癒合劑顏色種類蠻多,選用時也不妨考量一下在顏色上與植株整體搭配。
表面的蟲洞
在看似已經乾燥痊癒的綠色切面中央發現了排列整齊的蟲洞,大小一致的圓形小孔是昆蟲出入的痕跡。輕壓並輕敲蟲洞周圍後,確認切面的背後仍有蠻大的空洞,必須挖開處理。果不其然裡頭發現還在蠕動的昆蟲幼蟲繼續享用著猢猻木大餐,所幸這新的孔穴保持相當乾燥並沒有染菌的跡象,這也代表這棵猢猻木有堅強的生命力與自癒能力。
由於原產株進口時必須通過植物檢疫,植株上有成蟲或幼蟲的機會不大,較常發生的狀況是在蘇鐵類或球莖類植物上,由於表層類似鱗片的結構,在層與層的夾縫中容易挾帶未孵化的蟲卵僥倖逃過檢察,植株栽種後才孵化成幼蟲。當然,以這棵猢猻木的情況來看,幼蟲或蟲卵極可能是在進口後才進駐到植株體內,畢竟猢猻木也算是蟲界美味,雖然它是「樹」,只有在表皮和已經乾死呈咖啡色木質化的部位才有一般印象中「樹」的質感,質地酥鬆偏軟。然而,猢猻木主幹中心部位與一般灌木或喬木大不同,其內部呈白色,且肉質及水份含量極高,剝開猢猻木樹皮外層的木質化纖維後,第一眼看到其內部的感覺其實蠻像是剝開白肉火龍果的紅色表皮後出現的白色果肉,意外吧?也難怪會引來幼蟲進駐了。一般來說,蟲害比病害好處理,驅蟲要徹底。
(2) 確認根部狀況與介質
坦白說現在並不是適合檢查根系和更換介質的季節,如果植株狀況許可,最好等到生長季前。由於猢猻木主幹的新切口已經深入介質表層,為了確認介質覆蓋的部位沒有藏匿幼蟲,必須往下深入檢視。此外,從介質的內容組成來看,幾乎90%都是培養土,其餘的10%大致包含珍珠石、小礫火山岩,以及乾樹皮,這應該賣家剛進口原產株時用來輔助發根的介質沿用至今。
從這棵猢猻木的根系狀況來看,不愧是出自有經驗的賣家和進口商之手,新根系發展得非常漂亮且健壯,這表示賣家的介質配置對於猢猻木的發根具有相當不錯的效果,也因為有如此完美的根系,植株才能表現出不錯的自癒能力。
既然根系已經發展不錯,也趁這機會將原本盆土更換成自己比較熟悉適合在新環境中穩根生長的新介質,並在上盆時重新調整植株吃土的深度,讓切口完全裸露在介質之上,以降低切面再度感染的風險。
經過了一番努力,終於讓這棵猢猻木在提升自然美的道路上跨出第一步,正式安置於本人後宮,納入私藏。植物生長緩慢,外觀上的改變需要透過長時間不斷地修飾與調整,非一次就能到位。但誰能預料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生物科技的發展說不定能讓植物的陳年傷疤迅速自然再生呢?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