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施肥要注意些什麼?

所謂「養活要澆水,養好需施肥」、「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要把植物養活就要看水澆得對不對,而要把植物養好養美,就得看會不會施肥了。 適合哪一種肥料 市場上販售的肥料百百種,該怎麼選呢? 從形態上分,一般肥料有固體肥和液體肥兩種,其中液體肥的效果比較快速,在使用時通常需要依照使用說明先加以稀釋,而不同的稀釋比例可以用來噴灑植株的葉面或根部,讓植物更容易吸收。但不論是固體肥或是液體肥都切記不要過量或是濃度太高,不僅浪費也容易造成植株肥傷。 從時效上分,肥料可分緩釋肥及速效肥,速效肥是可被植物迅速吸收,效果反應也快的肥料,通常液體肥多屬於速效肥。緩效肥或稱長效肥,是養分釋放緩慢,通常能夠逐步溶解釋放養分,是能讓肥效持久的化學肥料,像我個人常用的「魔肥」便是。 從人工處理上來分的話,肥料有無機肥和有機肥。有機肥主要是來自動植物,營養全面,肥力持久。但有機肥中的各種營養素比例不定,不一定能滿足植物的需要。無機肥則是人工合成,其成分內容比例清楚,是容易被根系吸收且效果快的肥料。無機肥在使用時不會因為發酵產生腐臭味,也較不會生黴,比較適合在一般住宅區或住家陽台使用。 肥料該如何使用 按照使用的目的,肥料的使用可分成基肥和追肥。基肥是當植物上盆或是更換介質時,將適量的肥料加入介質中混合使用,以補充介質基本的肥效。而追肥則是事後視植株的需要或是季節的因素再添加的肥料。我個人在栽種時通常都以一到兩種緩釋肥當作基肥,再選用合適的液體肥來作為追肥搭配使用。 使用肥料時要適時、適量,必須掌握好季節和時間。通常植株若處於休眠期或即將進入休眠期則停止施肥,等到休眠期即將尾聲或是植株剛醒出芽時再補充肥料。 此外,最好是能夠「薄肥勤施」,也就是「少量多餐」。植株在生長期特別是小苗最好每個月施用一次稀釋後濃度較低的液體肥。施肥的時間以在傍晚的效果最佳,而日正當中時避免施肥否則介質溫度高容易傷根。 施肥注意事項 國內普遍以夏型種植物較受歡迎,即使冬季沒有完全休眠,但冬季氣溫較低,植物生長緩慢,一般不需要施肥。春、秋季正值植物生長旺季,根、莖、葉增長出芽均需要補充較多肥效,可以多施些追肥。而國內夏季氣溫頗高,水分蒸發快又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期,施加追肥時稀釋的濃度要再低一些,也就是多加點水,施肥的次數可以多ㄧ些。 「 4 要」與「 4 不」 「 4 要」:植株花期

你知道如何分辨植物的性別嗎?

對於一般的花友來說,如果不是計畫要將植株當作母本用來繁殖,或是剛好有一棵以上同時開花,似乎很少會去注意植株的性別。 植物的無性與有性繁殖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偏愛透過無性繁殖的方式來生產新的植株,像是扦插不論是插枝或根插,或是從側芽分出新的個體。不僅速度快,直接免去孵種育苗就能直接開花,也不需要受到植物性別的限制。但缺點是這樣「複製」出來的植株永遠都是單一性別,而且對塊根植物來說,扦插繁殖出的個體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才有機會長出塊根,或是只會長出較小成串的小塊根本而非肥大的蘿蔔根,甚至不會有塊根出現。 但是如果想要繁殖出所謂「實生」的植株,就必須透過植物的有性生殖,藉由雄性植株與雌性植株交花後產生種子來繁殖。只不過植物,特別是針對一些稀有的植物是何其難也,不但要有雄花與雌花,還要能有重疊的花期。 植物的性別表現在花朵上 花朵裡頭的花葯是植物的雄性器官,也就是雄蕊,能產生花粉。而花朵裡的柱頭、花柱、子房則是植物的雌性器官,也就是雌蕊。 如果植物的雄蕊與雌蕊著生在同一朵花裡,這類植物又稱為「雌雄同花植物」。如果雄蕊和雌蕊著生在不同的花裡成為所謂的「單性花」,但雄花與雌花同時都出現在同一植株上,這類植物就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前述這兩種植物都是一般所謂的「雌雄同株」,也因為在同一棵植株上就能進行兩性繁殖,一般種子的取得也較容易,這些物種在自然界的繁衍也比較旺盛。 如果植物的雄花與雌花是出現在不同的個體上形成所謂的「單性植物」,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雌雄異株」,這類植物要能夠進行有性繁殖的機會就難了。許多在自然界中數量極少甚至瀕危的物種大多屬於這類植物,像是蘇鐵、橄欖、象足漆樹等等。 如何分辨「雄花」與「雌花」? 要分辨植物的性別,特別是針對雌雄異株的物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花朵中是否有出現屬於雌性器官的子房。由於子房通常是花朵中最肥大的器官,在辨識上最為明顯,如果在花朵上出現子房就是雌花,反之則是雄花。 以象足漆樹為例,其雌花的花蕊中央會出現一顆綠色小圓球般的子房,雄花則沒有。而塊根雪葉西番蓮的雌花花蕊上則會出現一個像玉蜀黍般肥大的子房,相當容易識別。 「雄株」與「雌株」哪個多? 對於「雌雄同株」的植物來說,這通常不會是個問題。但若是「雌雄異株」,這雌雄的比例往往就成為種族存亡的關鍵。特別是雌株越少,該物種越難自然繁衍。有一個實

隱身北台灣的蘇鐵秘境

一直以來對於台灣北部適不適合種植蘇鐵心中還是有一點懷疑,總覺得蘇鐵喜歡陽光普照的氣候,像龍舌蘭一樣,稍微少一點日照就會越養越大棵,這不是頭好壯壯,而是徒長了。記得有一次把一棵剛冒出新葉的非洲蘇鐵從桃園帶上台北準備交貨,沒想到在台北放了一個星期後,剛長出的葉子竟然比其他的葉子高出兩倍,變成一枝獨秀,當時真不知道該怎麼交給客人才好。 然而,早在多年前就耳聞在北台灣有ㄧ位神秘的蘇鐵達人,雖身處天無三日晴的天龍之國,卻也專注於栽種各種蘇鐵,而且還種了滿山滿谷。幾年下來,有關他的傳聞不知已經聽過多少版本,「他在新北有座山,山上全都種蘇鐵。」、「他早上去逛園子,園子還走不到一半天就黑了。」、「他收藏和飼養的稀有動物比原生地還多。」、「非洲蘇鐵可以種到自己能配種繁殖的在國內只有他。」等等。神話般的描述感覺好遙遠,但同是在鬼島北部地區又覺得好近。有關這位蘇鐵達人的介紹最接近「人類」的版本,應該是田尾萬里園余老闆口中的描述吧,雖然他喝茶也會醉,但醉後吐真言。 去過或是認識萬里園的花友應該都知道,萬里園大概是國內販售蘇鐵植物最多的地方,在萬里園幾乎到處都是稀有珍貴的蘇鐵,不論是非洲藍鐵、澳洲藍鐵,還是錦斑均勻的美洲鐵和亞洲鐵,萬里園裡應有盡有。但其實萬里園最早是不玩蘇鐵的,主要是以栽培沙漠玫瑰為主。最早把萬里園余老闆推入蘇鐵這個大坑,並且把大量私人收藏的蘇鐵移交到萬里園的,正是這位神秘的蘇鐵達人。既然神話已經在凡間找到線索,我就直接稱呼這位「蘇鐵大神」-陳先生吧。 隱身國家公園旁 栽種蘇鐵逾30年 陳先生屬狗,唸國中時開始玩植物,高中時期開始接觸蘇鐵類和裸子植物,算算至今已超過30年。即使本身所從事的是台灣與日本間的藥材買賣與貿易,但天生就愛拈花惹草及照顧小動物的他,過去曾在八里一帶經營釣蝦場並投資錦鯉養殖場,後來因為八里左岸的開發,將養殖與栽種的基地遷移到現在的新北三芝,門前是新北著名觀光景點「三板橋」,後方緊臨陽明山國家公園,清溪環繞,早晚溫差大,半日雲霧繚繞,如果不是親自造訪很難想像這裡與台北蛋黃區僅相距不到一小時車程。 巨型蘇鐵林立山野 彷彿置身原產地 「我種蘇鐵和其他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一般人都喜歡盆植美美的養在溫室,而我都放養在戶外讓它長滿青苔。」陳先生提到。事實上,這裡的蘇鐵不僅是露養在戶外、種類多、稀有,高度動輒超過兩層樓高,而且葉冠直徑大於三四

原來龍舌蘭可以這樣種

長久以來總覺得種龍舌蘭不難,但是要種得好種得美就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台灣北部地區,由於陰雨天多,即使天氣放晴,日照也不如中南部地區那般強烈,再加上高樓林立,陽光容易被鄰近大樓建物遮擋,別說要把龍舌蘭種得跟包心菜一樣緊實了,能夠不徒長就該偷笑。 今天有幸在熱心花友的引薦下,去新北市參訪了一位在自家公寓大樓頂樓露台栽種龍舌蘭的資深花友,栽種龍舌蘭大概已經有 20 年了,由於植株長時間不斷地增生繁殖,頂樓露台上少說也有上千棵的龍舌蘭,雖然大多是入門的品種,像是雷神、吉祥冠、嚴龍、甲蟹、翠玉龍覆輪以及一些繁衍出的變異株,但植株群聚長勢相當茂盛,一片欣欣向榮,坦白說要在大台北地區看到這樣的景觀還真不容易。 氣候條件是種好龍舌蘭的關鍵 今天剛好是春末難得的豔陽天,雖然氣溫不算高,但烈日炎炎在北部地區已經是非常少見的好天氣。在十幾層樓高的公寓社區大樓頂樓露台,即使倚靠在矮牆邊也都能享受到全日照直射的陽光,加上頂樓空間寬敞微風徐徐,的確是在北部都會區中難得的栽種空間。 這樣的環境對於一般龍舌蘭來說已經是相當優渥了,也難怪像是雷神、甲蟹能不斷地增生,而吉祥冠覆輪也能長成在北部地區少見的球體。但即便如此,這對於像是嚴龍來說還是不夠的,要讓嚴龍也能長成緊實包覆的球體,不僅日照要更強烈,還要限水才行。 獨到的盆器和介質選擇全靠經驗累積 龍舌蘭對於介質的要求向來不高,一般多用疏水性高的砂質土壤。對於介質肥度也不要求,通常每年施肥一次也就夠了。在這頂樓露台上的上千株龍舌蘭清一色全都用透明的寶特瓶切半來栽種,所以每一棵植株根系的發展都一目了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每一個寶特瓶裡頭所使用的栽培介質也都完全一樣,只是顛覆一般人的想像。 在這個露台上所栽種的龍舌蘭只用兩種材料當作介質,一是切成小方塊的保麗龍,大約是姆指頭這般大小的保麗龍方塊就佔滿約寶特瓶容量的二分之一,而剩餘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咖啡渣,但咖啡渣並沒有填滿整個寶特瓶,就像螞蟻窩的剖面結構一樣,從寶特瓶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頭還有許許多多的空隙和夾縫就像是地底通道一般。這樣的介質結構加上環境充足的日照和通風,讓介質不但疏水也十分通氣,加上咖啡渣發酵後的肥力,也難怪能夠創造出眼前這般茂盛的「龍」景。當場我不禁好奇問到「這要喝很多的咖啡吧?」,得到的答案是:「便利商店有很多咖啡渣都不用錢!」。 如此省錢又有效的養「龍」妙招,

想入手正白皮橄欖?還是先學會分辨吧!

最近一兩個月在國際肉品市場上忽然出現一批疑似「正白皮」的白皮橄欖,不僅在國內、在愛白皮愛到骨子裡的日本,以及對岸的中國都有買家接收到類似的訊息,我也因此接到不少國內外友人的詢問,主要都是想確認該品種的真偽。 隨著市場上相關的訊息越來越多,一波波新的網路販售和推銷出現,很遺憾地,這批所謂「正白皮」的市場操作似乎又重蹈國際詐騙慣用的伎倆,花友在選購植株前,務必要先做足功課。 詐騙慣用的手法就是先給正品再混入假貨最後全都是假的 多年前認識的一位非洲植物出口商朋友,當時他已經是幾家日本知名植物網店的供貨商之一,在與他私下的閒聊中,他曾經提到日本買家對白皮橄欖是多麼的瘋狂,不問價格有多少都照單全收。 「 事實上哪有那麼多的白皮橄欖可以採集? 」他說, 在原生地野生的白皮橄欖幾乎都棲息在國家公園保護區內,且多靠近人煙罕至的懸崖峭壁區,根本採集不到,也不敢冒險闖入盜採。 他親口提到他所販售到日本的白皮橄欖,只有第一批是百分之百的正白皮,接著都是用少量的白皮橄欖 (Commiphora kataf) 和型態挑選過的 Commiphora kataf   var turkanensis 以及 Commiphora holtziana 一起混充成所謂的「正白皮」,不僅出口到日本也販售到中東和歐洲其他國家。到後來根本找不到半棵真正的白皮橄欖,全都是以其他類似的品種當成白皮來販售,也懶得再挑選型態相似的個體了。 這位非洲的植物出口商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植物詐騙首腦 David (David ’ s nursery) ,最近還看到有人在「靠北多肉」的討論區中推薦花友去跟 David 買白皮橄欖,真是令人乍舌。 一批來自索馬利亞的白皮橄欖引起關注 據聞最近這波白皮橄欖的搶購潮起源於一批來自索馬利亞的野採株。坦白說,最早出現的這批野採株的型態非常誘人,但與過去熟悉的所謂「正白皮」似乎有些不同,雖然都是白白胖胖的肚子配上黑色或深棕色的枝條,但如果把過去我所熟悉的白皮橄欖當成是運動選手,我印象中的「正白皮」應該是水上芭蕾或是女子體操選手,而最近這一批白皮橄欖則比較像是舉重或是田徑項目的選手,體型較大且型態較為粗獷。 國際市場上對於這批白皮橄欖的傳聞不斷,據說最後全數以超高價由日本買家收購,也再次應驗了愛白皮愛到骨子裡的民族性。 混種及假貨隨之而來 正如前述所謂的「國

植物進口時最怕「撞」和「拖」

對國內的植物愛好者來說,對所謂的「進口植物」不論是不是原產株?是不是乾貨?「舶來品」的少見、稀有、特殊、高單價,而且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總是對花友有莫名的吸引力。尤其近一年來,在「有力人士」的參與下,國內可以看到的外來物種體型越來越巨大,品種也越來越稀有。當然,價位也不斷地考驗本地的市場接受度,一下就從花友過去較能夠接受的四位數直接往上衝破六位數。即便如此,由於僧多粥少,還是能吸引早已深陷肉坑無法自拔的花友勇於嘗試。 有進口或是販售植物經驗的花友都知道,植物的品種不同、體型大小不同、重量不同,不僅僅影響成本會不同,進口時所承擔的風險也不一樣。我想說的「風險」並不是指遇到詐騙或是假賣家,而是在正常交易下仍然可能發生的變數,這是我在進口國外植物時最擔心的事,也是一般花友在選購進口植物時必須要知道的事。 進口植物最怕「撞」 植物怕「撞」和怕「壓」、怕「擠」是一樣的意思,尤其是塊根植物和肉質多木質化較少的植物品種。肉質多木質化少的植物像是最近較常出現的葡萄甕就是,即使只是在運送的過程中有輕微的撞傷,小小的瘀傷都可能在內部蔓延,在一兩個月後成為致命的元兇。因此,千萬別小看植株表面出現的一點點凹陷、皺折,以及顏色較深的斑塊,這些都可能是撞擊的痕跡。加上植株本身肉質多,含水量高,一旦有傷口就很難痊癒,怎麼切都沒用,更別說是想切下來插枝了,發根率極低。 講到肉質與木質化的多少,不禁讓我好奇想問:你覺得象足漆樹的肉質多還是木質化多?其實對象足漆樹來說,問題不在木質化的比例高還是低,有經驗的都知道,當你把象足漆樹淋濕時,原本棕色的樹皮就會透出綠色的光澤,那都是肉質較高的部位,而且都在表層,這樣解釋後,你還會以為那些老樹般的表皮和疣粒都是堅硬耐撞嗎? 進口植物怕「拖」 植物怕「拖」怕的是在時間上拖拖拉拉,讓植株在裸根的狀態持續太長一段時間。不論是對進口植物的人或是最後購買植物的本地花友來說,植物真正已經裸根的時間是很難追蹤的,主要的問題在於植株在國外準備包裝出貨前,那段裸根待售的時間只有最前端的賣家知道,說不定還轉了幾手,根本無法追蹤,而這段時間的長短也影響植株能否存活、能不能發根。 對塊根植物來說,時間通常不會是問題。個人經驗就算擺著一年不種,塊根就算不發根不長葉也不會掛掉,原因是植株本身就已經儲存足夠養活自己的養分和水份。但是對於肉質少木質多的植物來說,沒有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