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過的介質該如何處理?這的確是個惱人的問題。當介質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疏水性逐漸變差,土質變酸,變硬,本身肥力也不夠,此時介質就必須更換。只不過對於大多數的植栽新手來說,可以撐到這個時候才換介質的並不常見。家中汰換下來的介質累積的速度一般都很快,不論是植株換新盆、植株不幸陣亡,或是對現有的介質感到不安想換成新的配方,用過的介質就會不斷地累積。
在這些使用過的介質中往往不乏較為昂貴的園藝資材和進口材料,對於植株收藏量較多的花友來說,介質用量越來越大,介質的採購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因為這個緣故,花友會考慮將用過的介質拿來重複使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能夠安心地重新使用汰換下來的介質其實是個有點複雜的工程。基於不同的原因所換下來的介質可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必須將這些介質可能產生的問題和風險都排除後才能再被使用。同時,因為介質的內容物及組成成份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成份其特性與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坦白說,個人認為要處理好這些介質以供再次使用對多數的花友來說並不容易,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用過的介質為何不能直接再使用?
如果是剛使用的全新介質在植株健康無虞的狀況下被換掉,這些介質當然是可以直接再拿來使用的,只是使用時,需要依照新植株的習性和需求來適度地調整內容物比例。大多數被汰換的介質應該都已使用過一段時間,很多介質中的成份其原本的特性和狀態已經改變,甚至還可能存在一些對植物有害的物質,其中某些存在介質中的成份必須特別注意。
泥炭土和培養土:
通常從花市買回來的盆栽或是園藝溫室所大量繁殖的幼苗在介質中都含有大量的培養土或泥炭土,花友在調配介質時也經常會使用讓介質更肥沃,只是泥炭土和培養土中大部分的成份很容易在澆水或雨淋時被水沖刷掉,剩下的有機纖維常常與介質中的其他成份糾結成塊,大大減低介質的疏水性,而且本身容易酸化,甚至發霉生菌。只要是含有泥炭土和培養土的介質,建議最多使用一年就必須更換,就算用不到一年也不要重複使用。
天然土或再製土:
像是花友很常用的赤玉土或是其他土粒成份,在使用時會隨著時間逐漸崩解粉碎,粗粒變成細粒,細粒變成粉狀向下沈澱,大大降低原有的疏水性且容易阻塞排水孔。而且這類成份若要重複使用,處理的過程往往會讓它加速崩解,當再次使用時,使用壽命也會大幅縮短,容易生黴。如果介質中所含的土粒偏小粒或細粒,最好直接篩除不要再使用。
植物遺骸和殘根:
既然是使用過的介質,裡頭就難免會有植株的遺骸或殘根,這些殘留物中很可能還帶有影響植株健康的害蟲、蟲卵或是病菌,如果沒有完全清除就再拿來栽種,只會讓先前發生的病蟲害或病菌感染持續蔓延。對於植株陣亡後所遺留下來的介質,建議最好還是全部丟棄為妙。
用過的介質要如何處理才能再使用?
網路上有不少文章詳細地介紹如何將用過的介質處理再利用,內容都非常詳盡,但也都大同小異,有興趣的花友不妨估狗一下,挑個一兩篇來看看。
簡單來說,處理用過的介質一般有幾個步驟:「過篩」、「除蟲殺菌」、「剔除殘根」,比較講究的會多一道手續「中和酸性」。坦白說這些要做都不難,但問題往往出在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做到位。當下一棵使用這些介質的植株一樣出了問題時才知道介質原來並沒有完全處理乾淨,此時覺悟已經來不急了。就個人的觀察,通常介質沒處理好就被拿來再次使用的機會佔大多數。花了那麼多時間重新整理過的介質,早知如此,不如直接丟棄不用。
對於使用過或是汰換下來的介質,個人還是建議最好不要重複再使用。栽培介質本來就是消耗品,處理後再重複使用雖然可以省錢又環保,實在沒必要拿心愛的植株來冒險。我本身的介質消耗量算是相當大,而且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使用進口原料,但介質重複使用率幾乎等於零,主要就是為了避免珍藏以及販售出去的植株會因為介質的狀況無法掌握而發生意外。一旦介質使用過都會過篩整理,每個月全都捐給社區大樓周遭的公共花圃及公園來使用。一般在公共的花圃和公園都會有比較完整的日照,對於介質的消毒滅菌及重複使用的安全性上,會更有保障。當然,如果想要比較安全的使用處理過的舊介質,有三點建議不妨參考看看:
(1) 在介質的選材上都以不會溶解的石礫和火山岩為主,避免難以重複使用的泥炭土和土質材料。如果擔心介質不夠保水保肥,可以適度添加其他較為保水的材料以及長效肥、液肥。如此可以大大提高介質的可重複使用率以及安全性。事實上,很多專業的園藝業者都使用百分之百礫石或火山岩作為栽培介質,更容易做好控水管理。
(2) 使用過的介質先過篩,僅保留較大顆粒的成份,處理過後做為盆底舖石使用。
(3) 用過的介質在處理過後還是可以用來栽種對介質包容力較高且較為強健的品種像是龍舌蘭。如果你本身是龍舌蘭愛好者,應該可以安心的重複利用手邊汰換下來的介質了。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