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用過的栽培介質該如何處理?

使用過的介質該如何處理?這的確是個惱人的問題。當介質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疏水性逐漸變差,土質變酸,變硬,本身肥力也不夠,此時介質就必須更換。只不過對於大多數的植栽新手來說,可以撐到這個時候才換介質的並不常見。家中汰換下來的介質累積的速度一般都很快,不論是植株換新盆、植株不幸陣亡,或是對現有的介質感到不安想換成新的配方,用過的介質就會不斷地累積。 在這些使用過的介質中往往不乏較為昂貴的園藝資材和進口材料,對於植株收藏量較多的花友來說,介質用量越來越大,介質的採購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因為這個緣故,花友會考慮將用過的介質拿來重複使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能夠安心地重新使用汰換下來的介質其實是個有點複雜的工程。基於不同的原因所換下來的介質可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必須將這些介質可能產生的問題和風險都排除後才能再被使用。同時,因為介質的內容物及組成成份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成份其特性與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坦白說,個人認為要處理好這些介質以供再次使用對多數的花友來說並不容易,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用過的介質為何不能直接再使用? 如果是剛使用的全新介質在植株健康無虞的狀況下被換掉,這些介質當然是可以直接再拿來使用的,只是使用時,需要依照新植株的習性和需求來適度地調整內容物比例。 大多數被汰換的介質應該都已使用過一段時間,很多介質中的成份其原本的特性和狀態已經改變,甚至還可能存在一些對植物有害的物質,其中某些存在介質中的成份必須特別注意。 泥炭土和培養土: 通常從花市買回來的盆栽或是園藝溫室所大量繁殖的幼苗在介質中都含有大量的培養土或泥炭土,花友在調配介質時也經常會使用讓介質更肥沃,只是泥炭土和培養土中大部分的成份很容易在澆水或雨淋時被水沖刷掉,剩下的有機纖維常常與介質中的其他成份糾結成塊,大大減低介質的疏水性,而且本身容易酸化,甚至發霉生菌。只要是含有泥炭土和培養土的介質,建議最多使用一年就必須更換,就算用不到一年也不要重複使用。 天然土或再製土: 像是花友很常用的赤玉土或是其他土粒成份,在使用時會隨著時間逐漸崩解粉碎,粗粒變成細粒,細粒變成粉狀向下沈澱,大大降低原有的疏水性且容易阻塞排水孔。而且這類成份若要重複使用,處理的過程往往會讓它加速崩解,當再次使用時,使用壽命也會大幅縮短,容易生黴。如果介質中所含的土粒偏小粒或細粒,最好直接篩除不要再使用。 植物遺骸和殘根

植物養在哪裡有差別嗎?

除非是家中有大庭院或是透天厝可以在戶外或頂樓露養,多數花友在栽種的場地和環境上多少都會遇到一些日照上的限制,尤其是住在北部或是一般公寓大樓,植物要獲得部分的日照大概只能養在曬衣服的後陽台或是窗口向外延伸的鐵窗架上,全日照根本不可能。 當然,每一種植物對日照的需求度不同,花友可以按照本身栽種環境的條件來選擇適合的植物,只是會這樣嚴格控制自己購買慾的人幾乎沒有,每每看到喜歡的植株,都是先收了再說。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植物是養在別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大約在半個月前腦中突然出現這個念頭,於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 「血雷」 既然是想瞭解不同的日照環境對植物的影響,當然是要選擇對日照需求度強的植物像是龍舌蘭,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看到變化。龍舌蘭通常只要光照不足就很容易外觀變得鬆散、顏色變淡,甚至徒長。於是,我在原本全日照露養的血雷中,挑選出兩棵顏色和大小都最接近的個體來實驗。 拿來試驗的「血雷」是從雷神交血雨的的後代中挑選葉型較寬,紅點較多且明顯的個體再去組培產出,雷神是母本,而血雨是父本。血雷是一種相當有趣的龍舌蘭交種,在近似雷神的外形上增添了原本在血雨身上才有出現的紅色斑點。如果栽種環境的日照紫外線充足,血雷身上的紅色斑點會變得更明顯,相反地,日照不足則斑點會變淡,甚至消失不見。 從全日照露養變成:公寓窗外鐵窗 vs. 室內植物燈 實驗中所拿來比較的兩棵血雷原本是一起露養在透天厝的頂樓全日照的環境,而且是刻意挑選出大小和顏色都差不多的個體。在大約半個月前 (2022/01/16) 實驗開始時,兩棵分別被標示成「 A 」與「 B 」的血雷分別被搬移到不同的地方栽種。 「 A 」植株從原本全日照露養的環境搬移到台北市一般公寓大樓低樓層窗外延伸出去的鐵窗上,這個季節的台北原本就陰雨多於天晴,日照強度較弱。再加上大樓窗口的方位以及附近大樓的遮蔽,在晴天午後能有三小時的陽光直射就算不錯了。對於住在公寓大樓或是傳統公寓的花友來說,這應該是蠻普遍的狀況。 而「 B 」植株則是從原本相同的全日照露養區移置到室內,改用塊根王桌上型 LED 植物燈來養護,跟著太陽的作息,白天每天照 8 小時。正好也趁這個機會來測試一下桌上型 LED 植物燈的功效。 測試兩週後已出現差異 要不是年假實在太無聊,加上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看一下兩棵血雷的狀況,原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