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植物難免會遇到一些植株損傷的狀況,尤其當塊根植物遇到軟爛的狀況時,直接切除患部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只是,可不要把塊根當成蘿蔔馬鈴薯切,下刀的時候有哪些必須注意的地方,你知道嗎?
患部必須切除乾淨
坦白說,要把塊根軟爛的部位切除乾淨難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性。多數人在對自己心愛的植株下刀時總是特別不捨,邊切邊告訴自己「切到這應該可以了吧⋯⋯可以了吧⋯⋯可以了吧⋯⋯」,但實際而上,大概9成以上的結果都是「不可以」!
以一般塊根軟爛的狀況為例,患部會從最中央軟爛甚至已經發黑或發霉的部位360度向四面八方擴散,進入顏色偏棕色海綿般的重度滲水區,再變成顏色較淺棕色也較硬的外圍感染區,最後才是原本呈現白色或米白色且較硬的正常部位。很多人在把變黑或發霉的部分去除後就以為大功告成,但其實只是惡夢的開始。捨不得一次就切到正常的部位,怎麼切都會是白費。
不要急著上盆
塊根植物通常是很耐放的,即使裸根在通風的地方放個半年一年也不會有事,就算是手術後正在復原的植株也一樣。切完後的植株要先等傷口乾燥且復原後才能上盆,甚至是等植株發根後再上盆,以避免原本的切口再度受到感染或是繼續軟爛,要知道切口處可是植株最脆弱的地方。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幾個切塊根時需要注意的原則都能掌握住,那接下來有兩個進階的作法不妨也參考看看。
盡可能保留生長點
在將植株壞死及受感染的部位切除之前,記得先仔細研究一下需要切除的部位,在下刀時盡可能保留健康的生長點,不論切的是枝幹還是根部,一旦生長點都被切光,保留這棵植株也沒有意義了。就算沒繼續爛下去,大概也不會長了。
預先規劃上盆方式
大部分人切塊根是因為植株出現了問題,不切不行。少數人也會切健康的植株,目的是為了塑形,或是為了要搭配精選的盆器。個人極不建議後者為了配合盆器而將部分健康的塊根切除。一旦切下去難免會對植株造成傷害,更不用說為了盆器而動刀,切的往往都是根部,復原更加困難。
但是,如果塊根是因為軟爛或染菌而必須動刀,在切之前不妨先計畫一下將來上盆的方式,畢其功於一役,反正一定要切,就讓它將來上盆後還是能展現美美的姿態。
以附圖的植株為例,由於切口面積很大,一方面為了盡量掩飾切除的傷口,讓切口的位置都朝下以避開觀賞的視線。但又擔心太大的切口復原不易,若完全埋入介質中恐怕將來會因為潮濕或其他問題而再度軟爛,所以讓切口適度地懸空裸露在介質之上,待切口處發根後,新的根再鑽入介質中。
迫不急待想找棵好塊根?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