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根植物如果健康出狀況,最糟的情形大概就是塊根部位軟爛了,這也常常是花友發現植株出問題的第一時間,在這之前植株潛藏的問題或狀況往往不容易從植株的外觀察覺,特別是埋在介質底下的部分。所以當塊根軟爛的狀況被注意到的第一時間,很不幸地可能也是挽救它的最後機會,或者,已經為時已晚。
塊根出問題是不是一定要動刀切除?
大部分栽種塊根植物的花友大概都聽過,塊根軟爛的處理方式就是要將傷部切除,而且一定要切乾淨,不要在塊根上留下一點點受傷或受感染的組織。切除的作法基本上是對的一種處理方式,只是可能也必須考慮需不需要切?以及該怎麼切?
就像人如果不小心擦傷破皮,有時即使沒擦藥,傷口處也是會慢慢結痂癒合一樣,植物也是有自癒的功能,有些植物的自癒功能其實很強,越是原本健康強健的植株,只要排除掉造成健康問題的禍源或是感染源,讓植株保持在非常乾燥且通風的環境,植株越能發揮它自癒的能力。
第一步先隔離該植株並確認受損狀況
會造成塊根軟爛的原因很多,但通常都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軟爛大多是問題長期累積下來才產生的結果。這些不同的問題有時也會影響到軟爛的部位。舉例來說,如果是因為曬傷或蟲咬的傷口造成的潰爛,往往是從塊根的上半部,也就是露出介質以上的部位開始爛起。如果是因為病菌感染,或是因為介質不夠疏水導致的爛根,則大多從介質以下看不見的根部,甚至是塊根的內部開始爛起。但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先將植株隔離,別讓潛藏的病菌,或是軟爛後產生的病菌影響到周圍健康的植株。
第二步要決定處理方式:植株自癒、傷部切除,或是放棄搶救
在確認塊根受損狀況後,按照軟爛的部位、涵蓋的範圍,以及嚴重性,大致可以選擇三種不同的處置方式。
如果軟爛的面積不大、不深,且在塊根的上半部,不妨先簡單地清潔傷部後,將植株移至陰涼乾燥且非常通風的位置,觀察一陣子,讓植株自癒。此時需減少供水或是斷水,讓植株周圍保持乾燥以避免傷處感染。
如果軟爛的面積比較大或是包含部分介質底下的根部,大概就必須要脫盆清潔患部,將軟爛及受感染的部位切除,並做適當的殺菌處理。處理完的塊根可適度的修枝去葉,減少植株內耗。此時先不急著上盆,一樣將植株置放在陰涼乾燥通風處先觀察一陣子,等確定切口已經乾燥癒合之後再將植株重新栽種或上盆。
執行塊根傷部切除時,另外有幾點建議不妨也參考看看:
(1) 每一刀下刀前,刀具先用酒精消毒,以避免病菌附著在刀具表面從患部擴及健康的組織。
(2) 不要因爲捨不得切太多而沒將軟爛或染菌的組織切除乾淨。
(3)如果切除的部位在塊根上半部,不妨切出一條引水道,以避免日後切口變成火口湖一般,容易積水潰爛。
(4)如果切除的部位在介質底下的根部,植株狀況許可的話,盡量保留現有健康的細根,也 避免將根的生長點全都切除。可大幅提升植株復原的機會。
如果不幸軟爛的面積已超過原本塊根的二分之一,或是必須將介質以下的部位完全切除,此時不妨當機立斷,放棄搶救。不是沒有機會救活,而是一旦切口面積過大,或是根部生長點完全切除,切口容易重複感染或是嚴重脫水,要再發根也不容易。個人雖然私下偷偷自詡為國內塊根植物外科權威,但對於大面積傷口復原,成功率還是相對低很多。倒是可以試試將健康粗壯的枝條拿來扦插試試,說不定還更容易發根延續生命。
如果您自認是視覺系或是抱持完美主義的花友,也許可以更早就決定處理方式。在動刀的時候順便幫塊根塑型,讓傷口在未來成為植株的特色,或是能與盆器有更完美的搭配。或者您要選擇放棄,畢竟塊根軟爛後即便活下來,傷口只能透過修飾美化,或是靠歲月來掩飾痕跡,幾乎無法完全消除。如果您不能接受這也是一種自然美,與其日後看了哀怨,不如早點解脫。
第三步要立即清查以防止災情擴大
大多數花友都只做到第二步就停了,反正受傷的植株生死已定,能做的大概也都做了。可是,就算植株沒救回來,也不要讓它白白犧牲,千萬別忘了最重要的第三步,找出原因,避免其他植株受害。 前面提到過塊根軟爛通常不是一朝一夕就發生的,同樣的問題可能正在影響著您其他目前看起來健康無恙的植株,它們其中隨時可能出現下一個受害者。有可能病菌已經在蔓延,有可能介質調配不適當,或者是澆水的方式或栽種的環境等等需要調整,事出必只有因,千萬不能太大意。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