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橄欖向來都是橄欖科植物愛好者心中的夢幻逸品,特別是在東方世界的審美觀眼裡,白胖的身軀、黑色的枝幹,再搭配可愛的小圓葉,天生就是盆景花藝的絕佳素材,以至於在國際植株市場上總是一株難求。早期來自日本的花友和進口商,和緊追而來的中國買家,都是白皮橄欖在國際市場及其產地的掃貨大咖。
白皮橄欖原生地多在自然保育區內
記得多年前有一位東非的植物出口商朋友,他也是一些日本知名賣家像是Curious Plants Works的植株供應者,他提到日本買家對於白皮橄欖都是有多少收多少,不問價格照單全收。可惜白皮橄欖的原棲息地早已被劃入當地國家公園保育區內,而且都靠近斷崖峭壁,不僅採集不易,一旦在保育區內被發現遭逮,一關就是16年。因此,當地植物獵人大多不願冒險進入採集。但是面對近在眼前的龐大金錢誘惑,他們只好從盜採轉為詐騙。
白皮橄欖去葉後真假難辨
由於一般人對白皮橄欖的認識主要都在它主幹淺米白色的表皮以及棕黑色的枝條,有些有肥肚,有的則較修長,這讓一些產地的賣家有了魚目混珠的機會,特別是去葉後的白皮橄欖。從一開始可能整批貨都是正白皮,接著逐步減少正白皮的比例,到後來整批貨都是替代品。其中,最常被拿來混充白皮橄欖的,就是白皮橄欖亞種(Commiphora kataf var turkanensis) 和另ㄧ品種Commiphora holtziana。他們從這兩種橄欖中挑出較矮肥的個體,將其去葉後當成白皮橄欖販售。
白皮橄欖與亞種的關係
我們常說的白皮橄欖亞種(Commiphora kataf var turkanensis)如果從學名上看,它應該是白皮橄欖的一種「變種」(variety),而非所謂的「亞種」(subspecies),這些不同的定義和命名往往取決於最早發現並發表該物種的人。所以,白皮橄欖亞種(Commiphora kataf var turkanensis)是在Turkanensis 發現的一種白皮橄欖(Commiphora kataf)的變種。
植物因為其棲息環境及區域不同,即使同種植物也會形成型態上的差異,那些差異有可能大到讓它們相互之間在外觀上看起來完全不同,但是由於它們彼此之前還是有可能透過交花授粉產生種子來繁殖,也就是具有植物間有性生殖的能力,因此新的物種被視為原物種的亞種或變種。如果它們相互間無法具備有性繁殖的能力,新的物種就會被視為一個全新的物種,而不是其他物種的亞種了。
白皮橄欖與白皮橄欖亞種外觀上的差異主要在葉子的表現
每種植株都存在個體差異,在所謂的正白皮中可以找到身形瘦長的植株,而在白皮橄欖亞種中,也是有機會挑出外形比較矮肥的個體。一般來說,兩種植株在葉子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兩者都是三葉對生,中間的葉片較大,兩側的葉片較小。主要的差別在於:
(1) 白皮橄欖的葉形較圓,甚至沒有銳利的葉尖。
(2) 白皮橄欖的葉片較厚,肉感較明顯。
(3) 白皮橄欖的葉面比較平滑,葉面上的葉脈和紋路不明顯。
(4) 白皮橄欖的葉緣平滑,但亞種則呈鋸齒狀。
對於上面所列舉的差異點,我必須強調僅供參考。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株白皮橄欖上也有機會同時出現圓葉與較尖的葉形並存的狀況,所謂的差異點,往往並非絕對。
「白皮黑骨」與「白皮綠骨」
白皮橄欖與亞種另一個可能的差異,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直接用來幫它們驗明正身,就是當它們身上美麗的白皮被一層層剝掉時,最裡面最赤裸裸的一層,據稱白皮橄欖是黑色,也就是所謂「白皮黑骨」,而亞種則是偏綠色,是「白皮綠骨」,您捨得剝來看看嗎?
白皮橄欖被「愛死」的機率高
最後必須說的是,大部分橄欖科植物在養護上都不算難,但是白皮橄欖算是其中較難養的一種,主要是兩個原因:
(1) 白皮橄欖的根系不發達,很難有機會長出新的粗根,大多是細根且分佈不廣,一不小心就容易斷根。
(2) 它的高身價及不易取得,讓它常常備受呵護,被溺愛至死。最常發生因給水過多而導致爛根的狀況。相較之下,亞種在養護上就容易很多。
迫不急待想入坑?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