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根的象足漆樹存活率低或是難發根,這好像已經是大多數想要擁有的花友對它的既定印象,也是一般人覺得或是認同它貴的原因。對於剛進口植株的存活率眾說紛紜,我聽過的版本有從最高的50%,到最低的10%左右,但也聽過不少全軍覆沒的,這是為什麼呢?
先從了解象足漆樹開始。有看過象足漆樹裸根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它肥大的主幹底部會收縮變細往下延伸形成根部,有時侯往下還會再變肥形成小塊莖(如果沒被切掉的話)。曾經一位在馬達加斯加島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野生的象足漆樹就是藉由這根細長的延伸,往下鑽進地底岩縫吸取養分,因爲鑽得很深,在採集時都必須砍斷。但是砍斷之後,它並不會再以原本的樣貌繼續往下生長,而是在周圍長出細根。一般所聽到種種關於象足漆樹發根的方法,就是讓它能順順利長出細根。如果生長季都過了一半還長不出來,這棵漆樹多半會變成標本。
氣候及環境條件影響發根
馬島當地的朋友提到,剛從野外棲息地採集回來的象足漆樹必須在當地盆植一年,讓它可以在原生地的氣候條件下順利的長出新的細根。已切根的植株一旦離開馬島,在別的環境下要長出細根就很難了。很多買家或賣家期望以最短的運送時間,讓已切根的植株盡快能發根、上盆,爭取較高的存活率,採集後直接先出口到不同的國家,再來想辦法讓它發根,以至於發根狀況會有如此大的落差。
「共生菌」影響存活率?
有一種說法,說是在原生地的土壤中有一種象足漆樹的共生菌, 一旦離開其原生地,少了共生菌,象足漆樹就無法存活。坦白說,我對這個說法及「共生菌」的存在與否,始終抱持著懷疑。
採集的方式可能才是關鍵
與其說是缺乏「共生菌」造成象足漆樹難發根或存活率低,我個人認為造成剛進口的植株無法存活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野外採集時的病菌感染。病菌透過採集時共用的刀具,從切口處感染植株,隨後並在植株洗滌時,在密閉的紙箱中運送時散佈開來,最後只有未受感染或是狀況不嚴重的才能存活。這樣的狀況,不僅僅是象足漆樹,也發生在其他許許多多野採的植株身上。
不論真正的原因為何,象足漆樹作為多肉植物愛好者心中的夢幻逸品的地位始終不變,由於它的生長速度緩慢,要培養到成為有觀賞價值的盆栽,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且園藝栽培繁殖的個體往往在外觀上很難長成像原產株自然生成的型態。雖然說現在已經有許多苗圃及園藝工作者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培育出幼苗,但象足漆樹原產株的地位恐怕是很難被取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