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年多前吧,有位花友跟我聊到有關「乾貨」的問題,當時我聽到「乾貨」這兩個字愣了一下,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把剛進口裸根或無根的植株,稱之為「乾貨」。
為什麼叫「乾貨」?
一直以來我所認識的「乾貨」就是在傳統市場以及年貨大街上所賣的那些風乾後的食材。為此我還去估狗了一下,當我看到維基百科對傳統「乾貨」的解釋,馬上恍然大悟,不知是哪位花友或前輩那麼有才,把食材的「乾貨」一詞拿來給進口植物用。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乾貨,是一種脫水食材,泛指經由風乾或曬乾後的食材。例如魷魚乾、干貝、小魚乾、蝦米、海參、魚翅、鮑魚、扇貝、香菇等。其中海產類的食材因富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若不經處理,難以在室溫下長期貯存,因此製成乾貨可方便儲存與運輸,避免保存不當則導致食材腐敗或變質。 」
在前面這段對於食材「乾貨」的解釋,其實已經點出了幾個重點:
(1) 需要藉由風乾或曬乾來脫水;
(2) 為了長期儲存或方便運輸;
(3) 避免腐敗變質。
這說明了「乾貨」何以是「乾」貨,以及為何要變乾的目的。巧合的是,這些也是進口多肉植物能夠長時間或長距離安全運送的關鍵。
為何寄送植株必須乾燥甚至脫水?
植物就像其他生物一樣,在其體內充滿了水份,特別是塊根植物,因為塊根本身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儲存水份和養份,越是又大又圓的塊根,裡頭的含水量越是豐厚。但是,就像很多我們常吃的水果一樣,越是肥美多汁,越怕撞傷,因為含水高一旦撞傷就容易軟爛甚至腐敗。同樣的,如果植株在寄送時含水量高,可能會有幾個狀況:
(1) 含水量高的植株重量也較重,會大大增加寄送的成本。
(2) 植株重量重會增加搬運途中受外力傷害的風險,像是摔傷、撞傷、壓傷等等。
(3) 即使植株表面乾燥,一旦多汁的植株因外力造成傷口或內傷,除了植株內部在傷處容易出水軟爛之外,最怕水份滲出影響到一起包裝運送的其他植株。
(4) 包裝中含水份或潮濕是植株寄送的大忌,尤其是長期的跨國寄送,收到時鐵定是發霉、發臭,甚至是爛掉生蟲。
因此,植株在寄送前必須先乾燥,甚至是讓植株脫水,特別是塊根植物。有時植物在寄送前會先去葉也是基於相同的考量,因為沒有乾燥的葉子在包裝運送的過程中也常常容易因折損而滲漏汁液,造成包裝內潮濕的環境。
要多「乾」才安全?
說真的,就像問你要買多少個保險才能百分之百被保障一樣,這最終只是個讓你能覺得比較心安的數字罷了。如果整個包裝運送的過程都萬無一失,理論上只要確定包裝內能保持完全乾燥應該就OK了,但這種事通常不會發生,在運送的過程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那要讓植株多「乾」呢?要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問「植物可以多乾還不會死」?因為只要不要搞死它,導致植株變成乾屍或標本,理論上越乾寄送的成本越低也越安全。通常塊根植物即使是裸根或去根,就算擺著沒有種,只要植株沒有蟲咬或是潮濕染菌,放個半年一年都不會有事,甚至常常放著就自己發根發芽了。對於有些在原生地採集的植株,因為野採造成的傷口需要時間讓傷口乾燥,並且讓植株稍微脫水,採集後先裸根放個兩三個月再寄送也是必須的。你也許看過有些販售的乾貨,比如說球腺蔓,看起來像是被放了氣的藍球一樣,就是這個原因。順道提醒,不要有看到塊根就想按ㄧ按、壓ㄧ壓,看看塊根硬不硬的習慣,本來沒事的,被你按過後就有事了。
不是所有植株都能被放乾脫水
前面說能放個半年一年的,是指含水量大的塊根植物,塊根本身本來就因其含水量可大可小,能夠自我調節以渡過乾旱或雨季。如果不是塊根植物,那可要仔細拿捏了,像是一般灌木類植株或是橄欖科植株,放個兩三個月再寄送,收到的大概就是乾柴標本了,這類植株必須新鮮直送,爭取黃金時間。
所以,下次當你再看到乾貨時,不要太擔心它們的外表又醜又乾扁,反而是要了解哪些應該乾,哪些不應該乾才是。
迫不急待想入坑?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